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天下末年 > 第1339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彪已经理清了国朝账本上的存粮,又根据征发的军队、民夫数量,以这两个月的军事行动,做出了大概预估。

政改以来囤积的粮秣,原本足以支撑四十万大军及一定量的民夫作战三年。而现在,最多能支撑到明岁秋收!

这是个好消息,可同样也是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可以坚定朝廷公卿以及官员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因为只要存粮能够撑到明岁秋收,那么战事就算稍有不利,大可以拖下去。拖到明年,新粮及时供应到前线,齐国必败无疑。

而坏消息就是,杨彪对国库存粮的统计,是根据账本来的。

至于账本有没有作假的,高诚一点都不怀疑。

所以,救济灾民,国朝根本做不到。

自家的灾民都得支援前线才能换些粮食呢,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免费分给齐国的灾民。

可不管这些灾民又不成。

战前文宣司说的有多好听,日后自己搁火架上烤的有多煎熬。

甚至,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国朝对青兖豫徐四州的统治基础。

此外,没人管的灾民越聚越多,逐渐就会形成流民。至于流民能干出什么事,史书上记载的太多了。

毫无疑问,灾民们一旦形成流民,铁定给国朝找麻烦。

因为国朝是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前面又说的那么好听,结果后面不管不问。

如是这般,曹老贼做梦都能笑醒。

最终的问题,还是在粮食上。

可自己又不是神仙,上哪弄那么多粮食?

.....

次日。

高诚召集在营诸将,打算广纳群谏。

冀州的事没话说,张济这位老前辈给机会不中用,现在又赶上镇抚幽冀,若是还做不出成效的话,那就只能说命中无此战之功。

而张猛多了个提议,把公孙恭的军队调到前线。

高诚思考了一下,也觉得张猛的提议有道理。

幽冀地区目前仅有幽州守备军、冀州守备军,即便加上张济所部的第七军也不过三个军的兵力。而公孙恭以及其宗族子弟、东夷仆从军的兵力,不下七八万人。

这还是在青州战场失利,部队有所减员的情况下。

如果冀州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暴乱,谁也不敢保证公孙恭不会有其他心思。

幽冀之地刚归顺国朝不过一载有余,统治基础还不扎实,偏偏公孙恭手中又有这个实力,不得不防。

说到公孙恭,贾逵也提了个意见。

调二十军的郭昕留在冀州听命于张济,调二十一军的韩起听命御前,同时对两人进行拉拢,分化公孙恭的势力。

而公孙恭直率的部曲以及公孙衍、公孙模两位公孙家族子弟率领的平州守备军、十九军,调到中原战场后方处理灾民问题。至于高句丽以及扶余仆从军,哪来的回哪去。

贾逵越说越起劲,甚至如何让公孙恭处理灾民的大概方案都说的头头是道,显然是灵感来了。

听完贾逵心中所想,高诚拿眼神撇了撇这位曾被姜叙提名推荐的忠厚人。

想法很好,完美的解决了自己眼前最头疼的灾民问题,以及未来必须要解决的公孙恭势力问题。

很快,高诚就明诏盖章,开始进行贾逵的计划。

十月十八日,菏泽大营的齐军坚持不下去了,趁夜渡过泗水,自泗水北岸撤往昌邑城北。

姜叙夜间收到斥候消息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出兵,而是等到第二天天亮才进兵,消灭了齐军断后部队,并拆了菏泽大营。

游曳在昌邑外围的庞德、梁义所部骑兵,在情况不明的情况,又隔有泗水,只是派了些许小股骑兵,尾随骚扰。

而即便如此,十九日下午高诚得到齐军主力抵达昌邑城北的消息时,仍然不禁感叹菏泽大营的齐军主将。

在四面八方都是敌军的情况下,带着数万大军完成渡河,并趁夜急行,己军还没有崩溃,当真是难得。

虽然战报上说齐军夜间逃散了很多,光游骑逮着的就不下三千多人。

可齐军主力仍旧安然无恙的回到了昌邑。

是姜叙疏忽了,还是大家都疏忽了?

泗水很宽,即便现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泗水并没有彻底干涸。而夜间泅渡泗水,在满是淤泥的河道中渡河,仍旧是非常困难。

兵骄将纵!

自己尚不能免俗,更遑论其他人。

大家多多少少还是轻视了齐国的将帅。

二十日,姜叙率大军抵达昌邑城东,亲自来御营见驾。

高诚批评了姜叙两句,如此轻易的让齐军主力退回昌邑,很是不应该。

这代表着先前半个月截断昌邑与齐军主力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二十一日,城中细作送了封情报。

齐军主将齐王太子曹昂,回到了昌邑城内。同时,留下大将夏侯惇统帅城外齐军,移驻城东。

此外,城北泗水河上的浮桥,也被赵军给破坏了。

也就是说,昌邑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二十五日,城东的夏侯惇在周军的步步紧逼下,也不得不退入昌邑城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