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秦有锐士 > 第268章 唯才是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商鞅、张仪、公孙衍入秦之前,都曾命悬一线,在秦国却登上朝堂,与国君坐而论道,指点江山,施展胸中抱负!”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富国强。先王纳张仪之计,拔三川,并巴蜀,收上郡,取汉中,散六国之众。岂不壮哉?如廷前之二三子,大半非是秦人,甘茂是楚人,弥子夏是卫人,魏章是魏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王上为何非要自己培养人才?”

“如此,不是在舍本逐末吗?”

“王上,商君之法不可改,改必生乱!”

“……”秦王荡陷入了沉默。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用人,向来是唯才是举的。

商鞅献固本之策,编什伍之民,兴农战之法,立国之威信,逐步取得了河西之地的控制权,扭转了秦国长期受魏国压制的局势。

张仪献离散之策,巧舌如簧、长袖善舞,疲楚弱楚,破魏楚、齐楚之盟,在秦、楚、齐鼎立格局中赢得先机。

后面更有范睢献蚕食之策,远交近攻、虎视三晋,连击韩国,以有上党,“得寸则有寸,得尺亦有尺”,步步为营、日益精壮。

魏失三才,皆成秦之栋梁,献兴秦三策,皆中治国肯綮。

秦用函谷雄关挡住了六国之师,但对于六国人才却敞开大门。

随着战国竞争不断加剧,秦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暗挖各国“墙角”。

最迟至昭襄王中后期,秦国已经建立起组织严密的“猎头”网络,开展搜罗六国人才的专项工作,范睢入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国使者王稽发现范睢,看似是一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仔细分析,却是必然结果。王稽表面上是秦王派遣出访魏国的“谒者”,实际暗中执行招募人才的重大任务。

在魏国期间,他时刻高度关注“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利用每一个机会打探情况。王稽具备职业“猎头”的一切素质,眼光独到,第一次和范睢相见,“语未究,知睢贤”。

王稽如获至宝,怕夜长梦多,迅速向魏王辞行,带着范睢一同归秦。

王稽不是昭襄王唯一的特使,秦国的“猎头网络”深入到六国之中,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老幼不问,文武全收,唯才是举。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流量为秦国带来了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