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可称之为“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
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之前被秦国俘虏并自刎的大将屈丐。
秦王荡之所以认为,屈原在楚国的变法不会成功,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和此时楚国的外部环境,以及楚国自身不团结等众多因素。
商鞅变法时的秦国,一贫如洗,秦人自上而下的,都想要收复失地,一雪前耻,要知道当时的秦国差点都被魏国打到亡国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在这种危机意识下,秦人众志成城,大多都支持商鞅变法。
而楚国呢?
楚国七八百年的历史,只有一次差点被吴国打到亡国,孙武“千里奔袭,五战入郢”,要不是秦国出兵相助,再加上吴军不得人心,楚国不是亡国了,就是四分五裂了。
直到后来的李信、王翦挥师灭楚,在即将亡国之际,楚人终于觉醒,以项燕为首的贵族纷纷反抗,众志成城,最终还击败了秦军的进攻。
只可惜,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而此时的楚国是什么情况?
楚国分治制度的一种制约,导致绝大多数国家权力都分散在各大贵族的手中,就像是西周各大诸侯国共同支撑起一个周朝那样,楚国也是有个大贵族支撑起来的一个诸侯国。
贵族在楚国拥有着极大的地位以及极高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这些贵族就是支撑楚国在战国时代生存下去的中坚力量,而屈原的变法是想要革除贵族手中的权力,希望能将这些权力收归到君主手中,就如同秦国的变法那样。
但屈原却忽略了这两个国家在基本制度上面的不同,秦国虽然在初期的时候受贵族的影响也比较严重,但这个国家却不是由贵族的力量所支撑起来的国家。
也就是说,无论是经济发展也好,还是军队的组成也好,都是由国家来统一的调配和掌控的,贵族只不过是在定位上面比平民百姓要高一些,同时他们能够影响国家的一些策略,甚至能够掌控不国家的部分权力,但是他们却不能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楚国却不一样,楚国的各方面发展以及他的军队都是由各大贵族出人出力组成的!
如果非要做一个比喻的话,那么楚国的贵族就相当于西周的诸侯王,而秦国的贵族实际上相当于周朝的部分王族子弟,这两个部分在根本上是有着区别的,在势力和地位上面也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楚国的贵族消灭起来其实非常的困难,同时,一旦这样针对贵族的变法开始实施,那么变法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贵族也要在楚国走下历史的舞台。
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够被那些在楚国呼风唤雨习惯了的世家大族们所接受,所以当屈原提出变法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成为了各大贵族的对手,成为了各大贵族所必须要消灭的对象。
而屈原对于屈氏家族来讲,是一个能够给家族增光添彩的人,他的受宠和他地位的提升能够为这个家族所做出贡献。
在这种情况之下,屈氏家族是会鼎力支持他的。
但遗憾的是,屈原是一个将自身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后的人,同时他想要在楚国进行消灭贵族的变法。
首先就是拿他的屈氏家族开刀的,如此一来,对于一个世家大族来讲,牺牲一个子弟来保全整个贵族的权力和地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那个时候,哪怕是屈原背后有着整个趋势,家族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替他说话,这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屈原才会在最后时刻候受到所有世家大族的诋毁,才会在最后失去自己原本家族的支持。
再者,屈原这个人是非常刚正不阿的,他的性格非常的直率,在给楚王熊槐提出意见或者是建议时候,都是直截了当的。
他是不能够很好地把控楚王的心思,以及很好地把控提出建议的风格。
如此一来,他在楚王心中的印象其实并不能够保持良好,如果遇到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还好,他能够广开言路不耻下问,但对于楚王熊槐那样一个容易偏听偏信的昏庸君主来讲,屈原的这种直言进谏的风格是不能够讨到很多好处的。
综上所述,秦王荡并不认为屈原的变法能够在楚国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