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秦有锐士 > 第295章 火烧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王荡意味深长地道:“这个计划不错。只不过你打算用什么材料修建飞沙堰?这一般的材质可不行啊。”

“这……”张若颇为迟疑,实际上他还没想到。

而秦王荡了解过都江堰的历史,故而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看见张若无言以对,便道:“寡人给你一个参考。”

“请王上明示。”

“飞沙堰可以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顿了顿,秦王荡又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好!”

“彩!“附近的官吏纷纷叫好喝彩。

一旁的张若听到秦王荡的这个办法,亦是微微颔首道:“王上英明。没想到王上并非水利工程的专家,却能懂得这么多水利方面的知识,甚至是臣都有所不及啊。”

“哎。”秦王荡摆了摆手道:“寡人只是突发奇想而已。寡人还有一个主意。在飞沙堰建成之后,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尔等可以雕刻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能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善!”

“大善!”

交代了这些事情,秦王荡又将目光放到滔滔江水中,一时间不禁心潮澎湃起来。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都江堰建成之后的意义!

在原来的历史上,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天下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华夏创造经济基础。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八年,按照秦王荡的推测,现在自己的这一条都江堰,六七年就能完成了。

盖因此番地动、洪涝,灾民遍地,让他可以使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征召大量的民夫进行修建。再者,就是秦王荡已经有了十分完整的规划,而不必张若、嬴稷等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