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二十六章 向北,还是向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十六章 向北,还是向南

仙源县隶属于袭庆府(原兖州,政和八年升为府),到现在仍归赵宋朝廷名义控制。

但赵宋朝廷被徐泽玩弄于股掌之间,对边境地带的掌控能力大减。

袭庆府又处于大同治下的东平府、济南府、淄州和沂州四州府半包围之中,这些年下来,早就被无孔不入的大同情报组织和共建会渗透成了筛子。

陈集、陈淳等大同帝国的高官显贵便出自仙源县,却没有承受孔氏半点恩惠。

甚至,正是因为孔氏对仙源县各种资源的贪婪占有,才迫使陈集、陈淳这样的英才早年投奔还是反贼的徐泽搏出位。

失去了赵宋朝廷的有效庇护,又有了二陈的典型示范,原本依附于孔氏门下的仙源县士子也逐渐与其疏远。

当共建会组织逐步渗透到仙源县后,情况就慢慢发生变化。

赵宋朝廷规定的租税还能正常收缴,衍圣公近亲属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动摇。

但少数远支族人借催缴赋税中饱私囊之事却被共建会公诸于众,并被逼以五年为期,逐年退还之前的非法所得。

这事倒是牵扯不到衍圣公孔端友身上,也没人敢乱攀咬,却极大打击孔氏的声望。

同当初的相州韩氏类似,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整个仙源县基本都是孔氏族人或亲戚,以严格的宗法相约束,孔氏对仙源县社会底层的管控很严。

家族大了,再怎么严格管理,也肯定会有害群之马。

但以往就是有人做了错事,也是族内自行处理,极少对簿公堂,更别说公诸于众,这就是对孔氏宗法的公然挑衅。

要说这背后没有正乾皇帝的默许,谁敢相信?

大同帝国尚未出兵占领袭庆府,孔氏就被共建会如此折辱,真等到袭庆府被大同正式吞并,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孔端友不知道的是,正乾皇帝这些年都没有针对仙源孔氏的意思。

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仙源孔氏虽是“天下第一家”,地位尊崇,却只有作为儒学圣人孔子嫡脉子孙而存在才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去掉了这层光环,数百年来对社会没有做出突出贡献,却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孔氏什么都不是。

相对于为儒家学说换骨洗髓,将儒家的核心由“礼”变为“格”这件大事,孔氏的生存现状真不值得日理万机的徐泽格外花费精力去关注。

而且,只要儒家不灭,孔氏就不可能真被打倒。

就算徐泽冒着开罪全天下读书人的风险暂时打倒了孔氏,等其人百年之后,继承皇位的徐氏子孙为了天下安定,迟早会再将孔氏一门扶起来。

所以,眼光始终放在建设新儒学这个“本”上的徐泽,自然不会盯着仙源孔氏这个“末”。

共建会在仙源县的所作所为,与其他各地并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因为孔氏确实地位尊崇,政治上非常敏感,京东路巡抚使司不敢擅自作主,专门向皇帝上奏了此事。

徐泽也做出了明确批示:

大同治下无法外之地。

共建会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共建”管控社会最基层,不打土豪分浮财。

经过多年的运行,共建会相关制度已经初步完善,徐泽也不可能因为孔氏的存在而命共建会改变制度。

孔氏若是积善人家,不做非法之事,还能积极造福乡里,将仙源县建成了人间乐土,自不会有什么问题。

别说仙源县共建会还在渗透阶段,即便大同帝国日后拿下袭庆府,正式启动仙源县的社会改革,孔氏的合法利益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可孔氏作为受政策保护才存续千年的大族,享受惯了与其社会贡献度不匹配的福利待遇,又怎么可能是积善人家呢?

因而,孔氏当前遭遇的一切,不过是孔端友治家不严,孔氏子弟在仙源县作威作福多年,早就透支了先祖遗留的福泽还不自知罢了。

屁股决定脑袋,孔端友站的位置太低,视野狭窄,决定了其人只能以恶意去猜测正乾皇帝的动机,看不到对方的博大胸怀。

不过,站在孔端友的位置,还是能看到一线生机。

徐泽自创了一套并不完整的“大同学说”理论,却没有否定儒家的显学地位。

事实上,“大同学说”也挂靠在儒学门下,世人称之为“格儒”。

因而,大同帝国并不否认孔子的地位,照样“独尊儒术”。

只是此儒非彼儒,却是披着儒学外皮自创的一套歪理邪说。

在这套邪说的指引下,儒学已经走上了歧路。

偏偏这条歧路对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儒生们来说,还极具诱惑力。

自徐泽大名书院演讲之后,已经有不少无耻儒生背弃圣教,着书立说为徐泽开创的“格儒”摇旗呐喊,以图博取新王朝的儒学大宗地位。

而随着大同帝国一统天下之势愈发明朗,“惊喜发现”新儒学进步意义的儒生越来越多,“格儒”的传播越来越广。

身为孔子嫡孙,衍圣公孔端友非常清楚自己的屁股该坐那边,对擅改圣人之学又肆意剥夺孔氏诸多特权的大同帝国全无好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