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穿越体验卡 > 第55章 寒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3月22日清晨,宋教仁病势恶化,双手发冷,目睛仰翻,嘴里说:“我们要集中全国力量一致对外。”延至早上4点钟,他已不能言语,只以黯淡的眼睛环顾四周,做依依不舍状。黄兴、于右任、陈其美、范鹤仙等均围侍病榻旁。黄在宋耳旁大声地说:“遁初,我们会照料你的一切,你放心去吧!”宋教仁用力睁开眼睛,眼中泛起了泪珠,慢慢慢慢地断了气。黄兴、于右任等伏尸恸哭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卓越的政论家,一代英豪,就这样与世长辞,他这时只有三十二岁,高才英年,如日中天,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这样不明不白地遭了暗杀。宋教仁的伟大在于他临到死亡关头还希望袁世凯能够化伪为诚,化私为公,化蹂躏民权为保障民权,化时髦法律为尊重法律。宋教仁更谆谆告诫袁世凯:“今国本未固,民福不增”,行使权利更要考虑周详。

3月23日,凶手武士英,主使人应桂馨一并被缉获。根据当时的报纸所载,宋教仁被刺,全国为之震骇,群情愤慨,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批批自发地赶到沪宁铁路医院问讯。两天后,他的噩耗一传出,医院门前更是车马喧阗,吊唁者络绎不绝。第二天灵柩移往湖南会馆,前来送行的人有几千人,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但气氛严肃静穆,“莫不为之哀悼”。

一路祭者不绝,吊客之多,秩序之整,观者之挤,可谓盛况空前,人们目睹遗像莫不肃然起敬。试看几幅当时的挽联,让人直击心灵,想见宋教仁的音容笑貌,和他在民国政治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何人忍贼来君叔;举世谁为鲁仲连。”只身系安危,为先生哭,为吾党哭,为民国哭;大名垂宇宙,是文学家,是道德家,是政治家。”“血泪洗河山,今对河山挥血泪;英雄造时势,我为时势哭英雄。”

他在民初的政坛上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是不可替代的。张謇更把宋教仁比作鲁肃,也为日后中国,少了这么个调停南北矛盾的大政治家,感到一丝寒意。这一点,也许是国人唯一的共识。但是汉口《民国日报》却目标明确,首先把矛头指向的就是袁世凯。《民国日报》刊登了宋教仁的密友谭人凤所言:“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正是这个袁世凯,送给宋教仁的西服,尺寸拿捏得非常精确,足见袁为了笼住宋教仁,也算是有了“三顾茅庐”的良苦用心。袁世凯也曾聘请宋教仁出任他的内阁,可是宋教仁不干。因此,宋教仁的被刺杀,一上来就和党派、政治搅合在一起。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宋教仁太年轻,可能真的无法承当如此大的雄心壮志。

在他即将到达生命的顶峰时,陷阱却早已布下,宋教仁刚刚32岁的生命之火和无数人为之激动的宪政理想也随之无情熄灭。时代的巨浪,将这位年少英雄推上了政治的浪尖,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宋教仁逃脱了日本人在武汉布下的局,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无可抗拒地在上海死亡,虽说这是宋教仁的宿命,但又何尝不是无数国民的宿命呢?

黎慕军预感,这件事绝不简单!黎慕军更加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个走向民主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机会是千年难得再度出现的;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真正站立起来的;恨的是狡诈无耻之辈总是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放过宋教仁们。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宋教仁的突然被杀,政局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正如张謇所预言的:“忽然贼,南北猜疑益甚,国事至可危。”也许,这将开始新一轮的搏杀!

黎慕军先去了孙武处。孙武的回答出乎黎慕军意料之外。“你是个是个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的疑点。”孙武直截了当的说:“宋教仁这次北上进京高层人员颇多,况且是参加民国第一届国会,尤其是宋教仁前途无量,场合如此隆重而时任督军且同为高层人士的陈其美却不到场欢送,并且既不加派军警于车站护卫,也无任何军乐仪仗。陈其美这是故意向世人表明其与宋教仁有尖锐的矛盾,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是当时军警与军乐队力量不充足吗?还是故意事先就为凶手制造环境和方便?

“据各方报载,三天后的3月23日,宋教仁殡葬的情形却是极其排扬的,送葬的正式行列由十二部分构成:(一)旗帜前导,(二)军乐队(三)遗像作花亭式,(四)灵位用油壁双马车,四周顶上扎花彩,(五)车乐队细乐……

为宾客乘车者,约二百余辆。由上列可见,在这列送葬队伍中单是乐队就有3队。又‘段有巡警兵荷枪随行,故是日之殡仪中,军队之多,为从前所未有’!宋教仁遇刺与其殡葬的排场具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其实反映出,他遇刺时戒备力量的松驰似乎是陈其美的一种刻意的安排。照理说,陈其美无论如何要摆出排场,除了乐队,还当有大量欢送人群。包括他自己。然而,宋案发生当晚,于车站值班又被陈其美派到哪些更为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车站军警连鬼影子都不见,难道他们知道这里将有他们的人去刺杀宋教仁,他们必须不便在现场?”孙武边说便拿出一张载有3月23日沪宁铁路悬赏海报的新闻报纸给黎慕军。

黎慕军看到报纸上这么描写:“当时铁路巡警,有4人值班照料车客,二人在行李房内照料北上议员行李”,唯独他的票进站却无巡警照料,而“刺客乘间逸去”。孙武又说:“刺杀宋教仁的案发地点与刺客的选择也十分耐人寻味,即选择在容易收场、容易妨碍或控制司法过程的地区,由国人进行行刺最保险、最可靠。比起上次在汉,让日人亲自动手,更无国际纷争。”接着,孙武直接指出:宋案发生地为——上宁铁路车站。这个案发地点完全归我们,即属于督军陈其美的辖区。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