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女生 > 隋末之万钧之势 > 第524章 君选臣,臣亦择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整个大宁,反对像马周这种出身不好的人入朝为官的呼声一直都存在,正是皇上压制着,他们才没有成气候,马周又不是不知道,结果他还把刀递了过去。

在皇上心里,他马周八成已经成了一个“有才无德”的二五仔,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踩着他人上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皇上的赏识呢?

现在回想起来,马周感觉自己提出来的那三条建议,就没有一条是能站得住脚,经不起推敲,也没有任何建设性。

相反,王玄策的建议虽然不成熟,但的确有可取之处。

而且,时机也刚刚好,眼下大宁正陷入“内困外忧”的境地,至少在马周看来是这样的。

大宁想要打开局面,正需要王玄策这样的外交人才。

如果马周不是在一旁见证了这一切,他都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么巧的事,王玄策想不被重用都难。

而他自己呢?

难道他要做大宁的冯唐吗?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被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再为官。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汉武帝乘轿路过郎署时遇到了冯唐,忍不住问道:“你这么老了,怎么还是一个郎署?”

冯唐叹道:“我在文皇帝时就为郎署了,只因生不逢时,一直怀才不遇啊!”

随即,冯唐说出了“怀才不遇”的原因:

一,名如其人好文,而他好武,因此得不到重用;

二,人如其名好美,而他貌丑,因此得不到重用;

三,终于碰上一个,文武皆好,美丑皆喜的皇帝,却偏生重用年少,可他却老了……

曾经马周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虽对冯唐的遭遇感到可惜,叹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但马周自信,自己一定不会是第二个冯唐。

可惜,造化弄人。

他见到了皇上,并且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局,否则皇上也不会在当天晚上再次召见他。

可是他接下来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了,先是在被皇帝召见前饮了酒,以至于在接下来面见皇上的时候,为了不减分,他不得不保持一定的“攻击性”,这样才符合他当时喝了酒后的“狂士”气质。

因此他所提的三条建议,全与皇上的主张是反着来的。

皇上要册封工匠爵位,他反对;

皇上要大兴土木,大搞基础建设,他反对;

皇上不着急册立太子,他反对。

最终他搞砸了,“狂士”没当成,现在只能灰溜溜离开长安。

唉!

算了,想这些也没有用,还是想想到了辽东之后怎么做吧!

他可不想学冯唐。

君选臣,臣亦择君……

据说李世民是一个贤王,若非生不逢时,被李渊和李建成等人拖累,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现在偏安一偶的李世民,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马周已经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重蹈覆辙。

现在辽东最要紧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内政。只要李世民不去主动挑衅,短时间之内应该不会有外敌威胁。

马周在长安这段时间不是没有收获,他最大的收获便是看透了大宁皇帝的本质。

未来几年,大宁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发展上,但之后,大宁势必会开始扩张。

政和殿里悬挂的那张地图就是最好证明。

东边的高句丽,西边的西域诸国,还有吐蕃,泥婆罗,天竺等等。

如果马周留在长安,一定会阻止大宁频繁对外用兵,可是现在他已经离开了。

至于到了辽东之后,他是否要鼓励李世民与长安为敌,他觉得那并不能算是一个问题。

若辽东强盛起来,与长安为敌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别说马周说了不算,到时候就是李世民自己想不与长安为敌都不可能,背后的利益集团会推动李世民往前走。

反之,辽东如果无法变得更强大,就算李世民想与长安为敌也是力不从心。

当,当,当!

马车下悬挂着的铃铛,有节奏的响着,像催眠曲一样。

喝了不少酒的马周有些昏昏欲睡……

此时端坐在紫微殿里的姜万钧可是精神得很,王玄策进来禀报,考生已经全部入场。

发现携带小抄的作弊者共计十六人,被在考场坐镇的李纲先生当场剥夺了考试资格。

要不要追究选送这些考生来参加复试的郡县长官的责任,李纲有些迟疑,所以特意让王玄策过来请示。

姜万钧就猜到会是这样,当初在制定考场规则的时候,李纲并没有反对。因为他相信,只要考生们知道违规的后果后,不会有人冒险。

但现实却是,就是有人以身试法。

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六个,发现的这是十六位,作弊手法相当粗糙,所以不难被查出来。

这也就意味着,没有被发现的不知道有多少。

“转告文纪先生,按规矩办吧!”姜万钧知道李纲这是又心软了,但是此风不可长啊!

“是。”王玄策领命道,不过他并没有离开,反而欲言又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