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舍弟袁公路所言。那刘协的天子之位,本就来的不正。我们如今奋战至此,就是为了拨乱反正,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大统。”
张邈有点听不下去了。他先是高估了自己和袁绍的交情,以为自己出马,袁绍就会听劝。现在又要错误估计袁绍的度量了。
张邈整理了一下思绪,就准备上前辩论。刚想起身,一把就被曹操给抓住了。张邈回头看了看曹操,曹操冲他摇了摇头。让他不要出头。
曹操拉住张邈之后,又看到几个人上去和袁绍辩论。曹操觉得有些无奈。现在是乱世,乱世最大的特点就是谁的拳头大,谁才有话语权。要是能靠讲道理就解决这天下的事情,那就不会有董卓乱政,就不会有董旻西迁了。
现在的情况是袁绍有兵,袁术有粮。剩下的诸侯又不齐心,怎么可能和他们兄弟抗衡?真要是有心想匡扶汉室,就学学孙坚,先去经营好自己的地盘,等有了兵,有了粮,再出来和袁绍谈事情,自然说话就硬气了许多。
“义兄。我们今天不是要论功行赏吗?”
曹操看他们吵来吵去也没个头,自己来做恶人吧。反正自己是首功,这个肯定毋庸置疑。
“啊!孟德。哎,光说起别的事情了。把你首功的事情都搁下了。”
袁绍这个时候本来也是骑虎难下了。他本来估计着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天天跟着自己混,为自己马首是瞻的诸侯,总能有几个出来帮自己说说话吧。提前通气的时候,都说支持自己的啊。结果,今天一个站出来为自己说几句话的人都没有。
事到如今,袁绍就想赶紧岔开话题,好从这尴尬的局面中解脱出来。看到曹操出来替自己解围,袁绍开心的不得了了。
“来人,赏我义弟曹孟德百金,马200!拜东郡太守!”
一同操作猛如虎,里外里就没个实在内容。袁绍早就想好了,现在的东郡太守是桥瑁挂职。把东郡太守给了曹操,然后再给桥瑁安排个虚职就完事了。反正如果不能说服刘虞跟自己混,所有的官职其实都是虚职,又不值钱。
所有的诸侯也都知道不拿下函谷关,没法进长安的话。现在盟军所有的承诺都是白条,甚至于比白条都不如。白条好歹还是个念想,可是这个承诺说不定就是杀头的理由。
曹操谢完。袁绍也不等别人插话,赶紧就趁着大家现在还算配合。赶紧把该赏都赏了,该封的都封了,该拜的都拜了。然后借着几个小诸侯们的互相敬酒,赶紧就把废立的这件事给岔了过去。
只要不提废立的事情,庆功宴上大家也算其乐融融,甚至于袁绍都没有发现原来的东郡太守桥瑁不见了。
董旻这边带着皇帝刘协,整个后宫和满朝的文武到了长安。到长安之前,满朝的文武都和自己说,长安不如洛阳好,不该行迁都之事。董旻心里想着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长安不如洛阳好?1年前,自己就是和二哥董卓一起从凉州起兵来的洛阳,当时路过过长安。虽然也看得到长安是座大城市,可是和洛阳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不过,就算是长安有百样不好,可只要是背后是凉州,身前是函谷关,那就是好的。自己手里握着天子刘协,用着从洛阳百官那收刮来的财宝。董旻算是登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徐荣和吕布战败他一点都不心疼。徐荣死的是朝廷的兵卒,吕布死的是丁原的旧部。自己凉州的嫡系人马,完好无损的退回了长安。
在镇守函谷关的人选上,董旻在吕布和徐荣之间纠结了一下。最后听从了贾诩的意见,安排了徐荣去镇守函谷关。只是驻兵守关,绝不出城迎敌。
徐荣也算自得其所了。自己本也不是凉州嫡系,跟着他们一众凉州人在京城的日子过的本来也不痛快。
董旻当政之后虽说也残暴,可是董旻的残暴程度是远远不及他哥董卓的。他也有自己着的“乐趣”。他喜欢和牛辅,李儒一起去刘协的后宫玩耍。除了刘协的皇后以外,后宫中上至皇妃,下至宫女,都沦为了他们的玩物。
他们这些破烂事,只有一个人不参与,那就是温候吕布,吕奉先。看着这些西凉匹夫的品味,吕布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自己是迎娶了貂蝉的男人。在他眼里,把刘协的整个后宫的所有女人都打上包,都不如自己的老婆貂蝉万分之一。
朝中百官被他们杀的七七八八之后,他们就随意安插亲信出任各中官职。
面对这些事情,朝中不满的人很多。不过,决定做点什么的,并没有几个人。其中,司徒王允,左将军杨瓒,执金吾士孙瑞就决定为这个坏得不能更坏的朝纲,做点什么。
大儒蔡邕也知道现在朝纲如此糟糕是因为凉州诸侯作乱。董卓在的时候他全力劝解董卓为善,董卓故亡,他选择辅政董旻,希望他能一心为政。他没有劝得董卓,他自然也没有劝得董旻。
董旻没有董卓的残暴,董旻也没有董卓的政治能力。朝廷虽说现在满目疮痍,政令不出函谷关。在司徒王允,太尉马日磾的共同努力下。朝纲虽坏,可是长安左近的百姓生计一切都还安好。
皇上刘协不太好。自从洛阳出来,刘协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李儒,牛辅几个人还动不动就到后宫乱上一阵,也让刘协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
现在看来,从去年何进,袁绍两个人张罗着天下诸侯带兵勤王开始闹到现在。最后的赢家居然是从凉州来的董旻,多少有些让人唏嘘不已。
荀攸想找个机会除掉董旻。他看了朝中众人,觉得王允应该是和自己有相同的想法。荀攸几次想去找王允商议如何除贼的时候,都正好赶上王允在忙。不管是先忙迁都朝廷的时候,还是在忙准备春耕的事情。反正几次拜访都非常的不巧,没有有机会详谈什么。
找了几次没有结果,荀攸也有些烦了。毕竟,在他的判断中,长安必定是是非之地。自己和荀彧约定好的,一个在外,一个内应。现在看起来也不是个办法了。只要徐荣守住函谷关,联军本来就没有什么凝聚力,一众诸侯必定毫无办法。人马都过不来,自己这个内应就显得毫无作用了。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荀攸想着这长安既然早晚要出事,那就准备跑吧。这个事情看起来才是自己当前最紧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