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到底发生了何事?”
博望坡战场,张辽在跟徐庶顺利会合以后,立刻不解地问道。
徐庶对于张辽早在自己下令之前主动撤出战场的行动颇为欣喜。
暗道不愧是主公特意从吕布麾下挖过来的人才,这战术素养愣是要的。
不过他一开口依旧是吓了张辽一跳。
“我们的计策被识破了!”
在张辽惊讶的目光中,徐庶望着不断减小的火势,目光凝重地说道:
“对方用了以火灭火之法,破了某的火攻。”
“怎么会?”
张辽只觉得不可思议,“以火灭火,这是何法?辽从未听说过。”
“吾先前亦是只有耳闻,不曾想今日却亲眼见到了。”
徐庶的声音透着苦涩,“若吾所料不错,对方定会抓住机会,趁势反攻。”
他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精心安排的火攻谋划竟然会成为他人的实验品。
徐庶扪心自问,假如双方易地而处,他都不敢冒险使用这种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风险极大,要想执行需要极大的魄力。
一个操作失误,搞不好就弄巧成拙,让原本的那一线生机彻底消失。
在两千年以后的现代,人类早就将以火灭火这种事情的科学原理分析透彻。
用气象学的知识来解释就是:
当更辽阔的背景风向较为稳定且微弱时,自然火点的温差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就将占据主导。
此时火点上空的气团急剧受热膨胀抬升形成局地低压。
在这样的气压梯度下,地面将有周边的风吹向火点。
此时如果在火点周边人为引燃新火线,会被地面风引导并不断靠近自然火点。
当两者间的可燃物烧尽时,相当于清理出更宽阔的隔离带,就能非常有效阻碍控制原自然火点。
这种解释听起来比较抽象。
但只要看过海尔兄弟的小朋友们应该都会记得。
当然,身处这个时代的徐庶和郭嘉都不知道热力环流的概念。
也不知道生火必须要满足三大条件:氧气、着火点、可燃物。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以火攻火的理解。
徐庶设计将夏侯惇的兵马引到博望坡,就是看中了这里地势狭窄,又有大量的芦苇可以助燃。
一旦火焰燃烧起来,身处火海中的敌军根本没有办法脱离。
万万没想到,原本打算出使荆州的郭嘉恰好也来到了南阳。
因为他来得迟了,所以未能及时阻止夏侯惇被张辽诱到了博望坡。
但他对于火攻的理解却不输于徐庶。
当发现前军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他立刻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并且贯彻落实下去。
尽管没有亲眼看到郭嘉的安排部署,但徐庶从现场发生的情况来看,就猜到了对方一定是提前将芦苇清除,制造出了一个人为的隔离带。
这样一来,当火势蔓延到隔离带的时候,就会出现无物可燃的尴尬局面。
此时再放一把火,新火就不会往外烧,只会朝着大火的方向烧。
至于原理就是之前说的热力环流。
芦苇着火以后,火焰中的空气会变热。
空气一旦变热,就会形成热气流上升。
那么大火周围的冷空气就会跑过来补充,大火周围就仿佛是一个出口朝天的抽风机。
此时再放火,新火就不会向外蔓延,而是自然而然朝着大火的方向去燃烧。
两股火焰撞到一起,又没有可燃物,还会争夺用以燃烧的氧气,自然就会熄灭了。
只是眼下不是解释这件事情原理的时候,因而徐庶摆了摆手说道:
“此事容后再详说——张郡守,前方那是何人,为何没有撤回?”
张辽闻言不禁有些尴尬,“此乃马幼常,应是命令尚未传到,末将这便派人再催。”
他心地善良,想着马谡到底还未到弱冠之年,所以并没有把他抗命不遵的事情说出来。
毕竟在战场上抗命的罪名是很严重的。
特别是在这种关键时刻。
身为马谡的领导,张辽到底还是想保他一把。
徐庶和马良一听马谡的名字,不禁都皱起了眉头。
两人都是极为聪明之人,只看张辽的表情就猜到了事实。
徐庶想到张绣对自己的叮嘱,不免有些意外。
这马谡居然还真的搞出了事情。
只能说主公看人真准。
马良对于五弟不听号令的行为既是无奈,又是愤怒。
正所谓军令如山,他这岂不是在找死?
只是张辽没有明说,两人也就装作不知。
至于是不是要秋后算账,就看此战的结果和徐庶的心情了。
“不必了!”
听到张辽说要派人去追,徐庶一摆手,果断说道,“此时再叫他回来已是迟了,倒不若以他为饵,借此时机与曹军一决胜负。”
徐庶心说既然马谡不愿意回来,那索性就废物利用一番吧。
“一决胜负?”
张辽听到徐庶的话,不禁一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