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68章 谁都别插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不过,晋君午确实表现得霸气。

晋国好歹是霸主国,愿意跟吴军同等数量交战,或是以斗将的方式分出高低,能够威慑在场所有诸侯,也能为以后减少许多麻烦。

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晋军确确实实可以击败吴军,并且还要打得极为漂亮。

如果晋军战败,不止是弄巧成拙那么简单,不但吴国会获得巨大的信心,其余诸侯肯定也要生出一些小心思了。

伍子胥看到了吴君夫差露出一脸不悦的表情,只能在心里不断苦笑:“吴军能够对楚军一再战而胜之,依靠的是统率阶层计谋百出,并不是吴军真的很能打。吴军摆开阵势跟晋军堂堂正正进行交战,不是自曝其短吗?”

所以,伍子胥动作利索地对晋君午行了一礼,再转而看着赵鞅,说道:“不若各出两万对阵?”

赵鞅哪怕现在恨不得掐死晋君午这个蠢蛋,属于霸主国元戎的风度依旧不能丢,更要表现出披靡的姿态,大笑着说道:“吴国方才犬吠,如今示弱,我(晋国)怎不允。”

说完,赵鞅继续迈步,路过智宵边上,低声招呼:“下军将且随我来。”

智宵知道赵鞅什么意思。

这一次赵氏只有两个“师”的兵力抵达会盟现场,压根就凑不出两万名将士。

再则,为国而战这种事情,不能是赵氏单独出力吧?

其余的晋国卿大夫,他们其实也不会让赵氏单独出战,哪怕只塞进去一个“旅”的部队也是出力,免得在事后被父老乡亲指着鼻子骂。

魏驹得到魏侈的示意,大声喊了一句:“宵且等我。”

“庚亦往!”韩庚没有得到韩不信的示意,纯粹不想当看客。

有那么一个人早就迈步跟随,他叫赵毋恤。

走在前面的赵鞅听到魏驹和韩庚表态,嘴角勾了起来。

现在的晋国谁的战绩最好看?无疑问就是智宵了。

这一战,哪怕是赵鞅挂帅,一定会拉上智宵这位下军将,不为其它什么别的,单纯为了保证获胜。

有魏驹和韩庚的响应,还有赵毋恤聪明地跟上,直接让赵鞅有了其它主意。

吴国那边肯定是伍子胥挂帅。

考虑到孙武也跟来会盟,伍子胥的副手肯定是孙武了。

因为伍子胥与孙武做了搭档,吴军对上楚军获得五战连胜又攻破楚国都城得到战绩,中原列国承认吴军打得漂亮,可是要说认可战绩则是未必了。

中原列国的看法是吴军不讲武德,以那种方式获得的战绩充满了取巧,能不能再重复辉煌属于未知。

这种看法似乎也不能说错?毕竟伍子胥和孙武又不可能永生,失去了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军到底还能不能打,恐怕连吴国都不敢挂保证。

晋国为什么能够长久坐在霸主国的宝座上?真不是代代有涌现名将出的关系,底蕴在于晋军对纪律的建设之上!

说得更通俗一些,即便晋国没有涌现名将,率军出征的主帅是庸才,只要晋军的纪律不变的拉垮,交战起来依旧会是晋军获胜的机率更高。

所以,晋国的先轸、郤至、中行偃、士匄、赵武、中行吴先后逝世之后,哪怕列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上升,晋国仍旧是当世霸主,反倒是养由基阵亡之后的楚国就不复之前的能征善战了。

在当代,吴国由伍子胥和孙武的搭配能够对各个诸侯产生极大威慑力,晋国这边没有人在名气上能跟伍子胥和孙武的搭配抗衡,论进行堂堂正正的交战,无论是赵鞅或者哪位卿大夫统兵,讲起来真不存在天差地别计量的差距。

“此战以智宵为‘主’,魏驹、韩庚、赵毋恤为‘佐’。望诸位同心协力,不弱我(晋国)威风,务必战而胜之,胜而大彩!”赵鞅以铿锵有力的语气进行鼓舞。

智宵率先行礼。

魏驹、韩庚和赵毋恤自然无异议。

晋国这边开始调兵遣将。

吴国那边也在做相应的准备。

会盟台上还在发生自己的故事,只不过吴君夫差已经消停下来,不见了语言上的针锋相对,只是让气氛显得沉闷。

不相关的列国军队已经退开,没有直接撤回营盘,要么是单独选个地方,不然就是凑在一起,进入到一种看戏模式。

之前,齐国执政梁丘据不是表态,一旦晋军要跟吴军交战,齐国愿意派兵助战吗?

梁丘据倒是想履行承诺,心里却清楚此战晋国根本不会允许齐军插一脚。

当然,梁丘据有必要向齐君杵臼汇报,要不要去提一嘴就是齐君杵臼的选择了。

齐君杵臼在听取梁丘据的汇报后,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没有找晋君午说点什么。

晋军和吴军列阵完毕就要打起来了?没错的。

关键是什么?晋国和吴国并没有正式的互相宣战。

即将爆发的激战,可以视作晋国要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吴国,吴国则是想交战一场来试一试水。

想一想吴君夫差为什么突然间消停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