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92章 按部就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不过,古罗马搞自来水系统是为了每天能够洗澡,再搞一些小型喷泉什么的玩意,人在东方的智宵是用来发展工业。

智宵其实早就能够将自来水弄出来,只是不愿意耗费时间用在日常生活上面。

如果智宵想弄娱乐项目也能搞出许多,一样心思不在享乐。

诸夏已经进入大争之世,智宵要的是快人一步,心思只会花在怎么壮大军事实力方面。

当然了,一些新研究率先使用在增强军事实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应用到日常生活上,自来水只会是其一,像铁制品也是一样。

工业城的主要负责人是程集。

这位智宵的发小没有惊人的智商,执行力却是非常不错,可以将智宵想要的完成,需要做出改动也老实遵行,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工具人。

程集的副手有许多,除了叔仲武之外,其余人皆是来自智宵从小培养起来的人手。

这里不得不提到数学真的是一种好知识,尽管智宵只是拿出小学、中学的数学知识,他们跟当代人好像是成了两种人类。

掌握了现代小学和中学数学知识的那一批人,他们不仅在做事的完成度与效率很高,还会举一反三搞出更适合的东西,能够为智宵做到查遗补漏。

智宵坚信一点,那些学了小学、中学数学知识的人,其中必然会有在数学道路上走得更远,说不定会有成为引领诸夏数学领域的人,乃至开启物理、化学等等那些学科。

“冶炉已完成十七座,每日出约在两千六百斤(春秋计量),生铁。”

“宗子所命名之钢,每日出产亦在增多,约有三百斤。”

“至今,生铁已积累十一万斤,钢四千斤。”

程集知道智宵最想知道什么,肯定要先提出报告。

到西汉时期,起初每年最多只能生产出五百万斤生铁,到汉武帝时代增加到每年生产一千七百五十万斤。

当前的智氏,不算智宵在西部新建设的成果,每年生产出来的生铁约在七十万斤左右。

在同一时代,一样有在冶铁的楚国,他们每年生产出来的铁约有百万斤左右,只是被应用在农具上面。

必须提到的是,楚国生产出来的铁并不合格,哪怕是使用在农具领域,也只是让楚国的农业比晋国领先那么一两成。

智氏生产出来的生铁,有六成用于军工,四成用在打造农具。

一件最普通的具装,使用的生铁约有二十斤左右。

以战戈为例,使用的生铁约有一斤。

那么,以智氏每年生产七十万斤生铁为基础,再拿出其中的六成生铁打造具装可以有两万一千套,制作武器可以打造出六十五万。

可是能那么算的吗?明显是不能够的。

有了足够的铁锭,还要有充足用于制作甲胄或武器的匠人,没有后者的话,铁锭再多也只是存着。

到现如今,智氏每年制作的铁甲数量为四千套,各类武器合起来总数量八万。

到了今年才是那种产能,以前的产能更低。

几年的努力下来,智氏在铁甲的拥有数量上达到一万一千余套,真正有主人的也就三千余,其余都堆积在仓库之中。

为什么明明将甲胄生产出来,搞得丢在仓库里面?因为要有人买啊!

现在又不是国家武装军队的年代,将校或士兵的武器需要自己制造或采购,并不是无偿获得。

以价值换算,一套布甲约等于三百斤的粮食,一套皮甲约等于千斤以上的粮食,一套铁甲怎么都要三千斤以上的粮食,一套铜甲所需的粮食必然更多。

需要制作才有甲胄,制造需要工艺和耗费工时,可不是以原料成本来算的。

例如制作一套皮甲,以为就是杀死一些动物,剥皮之后随便缝缝补补就是甲胄了吗?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皮甲的制作步骤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牵扯到的工艺技术不是一项两项,怎么让皮革变硬就要难倒没有相关知识储备量的人了。

制作铁甲或铜甲也需要用到皮革,那么就是包含处理皮革的工序,别说研究出合格铁的知识和工艺,铜本身的价值等等了。

在智宵建成工业体系之前,智氏的各类匠人数量也就两三千的样子。

到今年的年份,智氏光是参与冶炼的匠人数量就突破三千人,其余掌握各种技能的匠人合约三万左右。

三万的匠人?智氏拥有的两人数量在晋国内部最多,输给了楚国和齐国。

在智宵发力之前,晋国的匠人数量也是输给楚国和齐国,还是智氏拥有三万匠人才拉平与楚国、齐国在匠人上的数量。

知道智宵为什么不重视吴国吗?不是简单的预见勾践会干什么,其实跟吴国拥有的匠人数量有关。

别看吴国好像崛起很迅猛的样子,仅仅因为吴国整个国家的匠人数量可能不到两万这一点,能够立刻看出吴国的强盛有多么虚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匠人多的国家就强大,要不然在匠人数量上超过晋国的楚国、齐国,他们怎么就打不过晋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