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93章 残酷的现实(6K)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智申来西部并不是完全为了避难,提到李耳的一些学说,主要还是警告智宵不要随便就攻打秦国,一定不要忘了“师出有名”这一项。

其实,主要还是跟当下的时局有关,晋国主动牵头搞会盟,闹了虎头蛇尾的一出,想开战也应该是盯着中山国打,攻击其他诸侯国势必要让舆论被泼上猛油。

智宵不傻,并不会在这档口去入侵秦国。

智氏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搞好西部的建设,期间不间断地刺探秦国的情报,再做好相关的入侵准备。

在怎么才能“师出有名”这一方面,智宵集思广益下有不少成果,包括一再刺激秦国,逼迫秦国抢先动手这一条。

有家臣给出一个的建议,他认为到想动手的时候,以商队失踪为理由兵发秦国。

当时的智宵听后瞪大了眼睛,怀疑其中有人跟自己一样是穿越者,要不然怎么能够讲出那种建议。

以事实而言,暂时没有诸侯国以商队失踪作为开战理由,一切只因为商队失踪简直是稀松平常,用这种借口实施入侵堵不住诸侯的嘴巴。

说白了就是那么干,与欲加之罪没有区别。而欲加之罪这种操作在当前做了,一定会留下无穷的后患。

所以当时没等智宵说点什么,辅果、程朔、范蠡、仲由、冉有等人就凶巴巴次责和问罪了。

当前真不是“我强,想干嘛就干嘛”的时代,要顾虑舆论只是一方面,飘了绝对要被打得落下尘埃。

智宵当然知道在当前年代想干成大事,比其它时代更应该顾虑世人的看法,真的不是以后那种“成王败寇”的年代。

“来岁使属民垦荒,所选之地乃在洛水西岸。”智宵说道。

所谓“属民”就是家族治下的“士”、“徒”、“羡”三个阶级,不将黎庶包含进去。

智申一听就懂了!

家族差遣“属民”是一种理所应当,开垦出某地的农田也将有所回报,一旦做了无用功则是风险共同承担。

智氏跑到洛水西岸去垦荒?那边默认是秦国的势力范围,不等于捅了秦国君臣的心肝脾肺肾了嘛!

之所以说是默认,原因在于当前时代还没有明确的疆域边界线,以修筑城池为基础,城池周围再建设村落,村落辐射出去多远才算有效统治疆域,其余只是势力范围级别,不是严格的疆域这一等级。

在这种事实之下,能够看到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经常进行跨国战争,他们只要不靠近某城池或村落都不算踏入他国疆域,顶多就是从势力范围路过。

诸夏这边划分势力范围一般是某水系或某座山为默认的边界线,晋国与秦国很久以前用大河作为边界线,后来晋国向西扩张到洛水,洛水成为晋国与秦国新的边界线了。

智申一听智宵想那么干,评价只有一个,那就是够阴损的。

默认这种玩意只是默认,不以条文成法,同时也不存在任何有效的背书。

智氏跑到洛水西岸垦荒,造成的无外乎就是晋国与秦国的默契被打破,不会第一时间爆发战争,要不要开打取决的是智氏与秦国怎么谈。

所以,智申问道:“若是秦国无动于衷?”

智宵笑着答道:“便开垦至泾水。”

洛水现在是晋国与秦国的默认边界线,智氏将手伸到洛水西岸顶多就是刺激一下秦国君臣,不至于让秦国立刻要拼命。

泾水不一样,秦国一直将这边视为东出的桥头堡,也是他们在东部不容有失的一个底线。

“有一事需父亲允准。”智宵脸上表情转为严肃。

智申不知道智宵想说什么,看脸色就能够明白事情很大,表情跟着慎重起来。

“我家已作承包之制,以常理而言,所承包之人可为‘羡’。”智宵说的是晋国一项特别制度。

所谓的“羡”就是预备役,归纳起来就是半兵半农性质,属于晋国的独有国策,其他诸侯国并没有相关制度。

这一个制度又是栾书建立,与改军制为一乘战车搭配七十二名步兵,一同被视为晋国维持霸业的基础。

关于预备役制度的出现,不止是让晋国的可用兵源增多那么简单,其实也是打开了底层的上进通道。

得知有上进通道的黎庶,他们比谁都更加愿意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主动配合军事训练,平时的劳动热情也得到增加。

后面商鞅变法,主要借鉴了赵鞅提出“不论阶级,有功必赏”的核心,何尝没有借鉴栾书在晋国的改革呢?

智宵在干的事情也是变法,只不过是在智氏内部进行,不涉及到整个国家的范围。

自小没少读史书的智申以史为鉴之下,怎么可能听不懂智宵的主张?

这是要让给智氏的适龄和身体条件允许的男子变成兵源啊!

如果智申懂得什么叫全民皆兵,四个字就能概括智宵想做的事情了。

诸夏到什么时代才搞出全民皆兵呢?需要到战国中期。

所以,智宵现在那样干,足足提前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