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霸魏 > 第307章 自作聪明的老糊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凌与诸葛诞发生冲突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曹芳耳中。

一开始,曹芳只是同情王广。

有这两个没有自知之明的长辈,又同在一檐之下,夹在中间受气的感觉很不好。

八卦之余,他又意识到一个问题。

本质上,王广迎娶诸葛诞之女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是王凌向曹爽等人示好的举动,以及武将文官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从王允到王凌,再到王广兄弟,虽然他们保留了尚武的精神,都有一身好武艺,可是向山东人靠拢,日渐文官化、名士化的倾向也非常也非常明显。

作为山东人的曹氏、夏侯氏子弟如此,作为山西人的王凌、王昶同样如此。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一时也说不清楚。

但他记得,在随后三百多年的乱世中,北朝的胡人政权如走马灯一般轮换,但站在潮头的汉人宗族却一直是那些人,甚至到了唐朝,依然有他们的身影。

太原王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对于宗族来说,文武兼备的确是乱世立身的不二法门。

相比之下,曹氏、夏侯氏就有点过了。原本是以武立身的豪强,两代人之后,居然找不出一个名将。除了曹魏对宗室过于严苛之外,文官化、名士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凡事过犹不及啊。

这也坚定了曹芳要在相对疏远的宗族子弟中增养将才的信念。

军中不能没有信得过、靠得住的力量。

又等了两天后,曹芳召见了王凌。

不知道是不是被诸葛诞揭了老底的原因,王凌见驾时姿态摆得比较低,在曹芳面前大礼参拜,看不出半点老臣的倨傲。如果不是知道他之前的做派,曹芳很难相信这是一个骨子里自以为是的老顽固。

见礼之后,曹芳没有提王昶的事,只是问了些洛阳的情况,尤其是四征将军在洛阳引起的反响。

前后大半年的时间里,征东将军毋丘俭大破孙权,征西将军夏侯玄挫败费祎、姜维,征南将军王昶致仕,征北将军程喜也有被撤职的可能,在洛阳不可能一点动静也没有。

身为太尉,王凌自然要对这些情况有所掌握。

王凌说,总体而言,洛阳的舆论还是好的。

天子亲政之后的第一次亲征就取得如此重大战绩,不仅吓死了孙权,还逼降了孙和,迫使孙和去帝号请降,这是之前不敢想象的事。

由此可见,天命在魏,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至于征南将军王昶、征北将军程喜,虽然有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但公开支持的人不多,大多数臣民还是能理解朝廷的决定的。

借着这个机会,王凌说,王昶碍于与司马懿的旧谊,没有及时支持朝廷的决定,有违忠义,施以惩戒是应该的。只是王昶这么做,一方面是当时形势不明,有所误会,另一方面的确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希望陛下能够体谅。

曹芳有些不高兴,让王凌仔细说说。

既然你要说,那就说清楚。

王凌再拜。“陛下想必清楚王昶的任官履历。”

曹芳点点头。

他要针对王昶,自然要先搞清楚王昶的情况。

“陛下可记得,先帝登基之后,王昶多次上书议事?”

曹芳再次点头。

王昶的确很积极,文帝曹丕在位期间就不说了,先帝曹睿登基之后,他也多次上书议政。有关于法律的,有关于用兵的,总体来说,都有一定的水准。

“可是先帝在位十四年,王昶一直在兖州任上。即使是司马懿奉诏举王昶入选,先帝也未曾调整王昶的职务。陛下亲政之后,司马懿辅政,才转王昶为征南将军,使其有用武之地。”

曹芳眯起了眼睛,居高临下的打量着王凌。

他听懂了王凌的意思。

王昶是文皇帝东宫旧臣不假,文皇帝对王昶器重也不假,但先帝对王昶却并不器重。在位十四年间,王昶既没升官,也没晋爵,一直在兖州刺史任上,远离前线,没有一展拳脚的机会。

最后是司马懿给了他机会,所以他对司马懿非常感激,加之朝廷对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定性并不明确,所以导致了王昶误判。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但,王凌依然是强辞夺理,强行为王昶洗白。

因为他清楚,历史上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违反承诺,清洗了曹爽及其党羽,后来司马师、司马昭又废立天子,王昶一如既往,从来没有为曹魏朝廷说过一句话。

换句话说,王昶当时不表态,是因为他已经彻底倒向司马懿。形势不明,他觉得司马懿还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宁愿得罪天子,也不愿意与司马懿划清界限。

天子刚刚亲政,没有根基,而司马懿却在军政两界深耕多年。朝廷没有定性,也许正是忌惮司马懿背后的支持者,包括他王昶在内。

如果司马懿能够因此逃过一劫,卷土重来,他王昶不就名利双收了?

这才是王昶的真实心理,只是王凌本人并不清楚这一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