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抗战之无敌炮兵 > 第639章 暗流漠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乌兰巴托(库伦)郊外,一座依山而建、金顶在稀薄阳光下反射着黯淡光芒的喇嘛庙。

风掠过枯黄的草原,带着沙砾和干牛粪的气息,吹动着庙宇檐角下褪色的经幡,发出单调而古老的“哗啦”声。

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酥油灯燃烧后的焦糊味、陈年木料的气息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虔诚与沉寂的压抑感。

庙后一处僻静的、背靠嶙峋山岩的独立禅房内,厚重的羊毛毡帘隔绝了外界的风声和肃穆的诵经声。

光线昏暗,只有一盏小小的酥油灯在低矮的木桌上摇曳,将围坐的几道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如同晃动的幽灵。

巴图盘腿坐在主位的厚毡垫上。

他穿着深紫色的蒙古袍,外罩一件略显陈旧的酱色缎面坎肩,腰间束着宽大的玉带,拇指上戴着一枚硕大的、色泽温润的墨玉扳指。

这身行头,配上他保养得宜、微微发福的脸庞和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花白辫子,活脱脱一个在库伦城里经营着不大不小买卖、与各方都有些交情的蒙古商人。

但此刻,他眼中那惯常的精明世故褪去了,只剩下一种深潭般的沉静和锐利。

酥油灯昏黄的光线落在他脸上,照亮了眉心一道深刻的竖纹,那是常年凝神算计留下的印记。

“风…要变向了。”

巴图的声音低沉而平缓,用的是纯正的喀尔喀蒙古语,每一个音节都带着草原特有的韵律感。

他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玉扳指上摩挲着,目光缓缓扫过围坐的几人。

左手边,是一个穿着深红色喇嘛袍的老僧,面容枯槁,眼皮耷拉着,仿佛睡着了,只有捻动紫檀佛珠的枯瘦手指显示他清醒着。

这是庙里的堪布(住持),德木其格,巴图多年的暗中盟友,他的禅房是绝佳的密议之所。

右手边,是一个身材魁梧、留着浓密络腮胡的中年汉子,穿着镶了貂皮边的上好蒙古袍,腰间挎着一柄华丽的蒙古刀,眼神桀骜不驯。

这是附近一个中等部落的台吉(贵族首领),名叫阿古拉,以勇武和桀骜闻名,对日伪的压榨早有不满。

对面,则是一个精瘦、留着山羊胡、眼神闪烁的老者,穿着相对朴素的蒙古袍,是库伦城里一位消息灵通的中间商人,也是巴图重要的情报来源。

“苏俄人的马蹄声,最近…稀疏了不少。”

巴图继续道,声音压得更低,如同耳语,“东边那几个常年驻扎着坦克和大炮的营地,运兵的火车皮,空了。马厩里的战马,少了一半。”

他看向精瘦的商人,“老哈森,你常跑恰克图那边,说说你看到的?”

老哈森捻着山羊胡,浑浊的眼睛在油灯下闪烁着精明的光:“巴图老爷说得没错。北边几个大的兵站,守备明显松了。以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现在…稀稀拉拉。火车皮确实空着往西边开,装满了穿绿皮袄的大兵。听说…西边毛子跟德国人闹翻了,打得很凶,把东边的兵都抽去填窟窿了!” 他咂咂嘴,带着一丝幸灾乐祸和不易察觉的忧虑。

“哼!” 阿古拉台吉重重地哼了一声,浓密的胡子随着呼吸抖动,“毛子走了好!这些年,他们压在我们头上,跟日本人养的狗有什么区别?名义上的‘保护’,不过是把我们当羊圈!收我们的羊毛,喝我们的马奶酒,还指手画脚!”

他大手一挥,带着一股草原汉子的豪气,却也透着一丝虚张声势的茫然,“没了毛子,日本人…哼,鞭长莫及!”

“台吉,话不能这么说。”

巴图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狼走了,未必是好事。也可能是…秃鹫要来了。” 他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捻着佛珠的德木其格堪布,“大师,您智慧如海。草原上的羊群,没了牧羊犬,是更容易找到丰美的水草,还是…更容易被豺狼撕碎?”

老堪布的眼皮终于抬了起来。那是一双异常清澈、仿佛洞悉世事的眼睛,与枯槁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

他没有直接回答巴图的问题,苍老的声音如同古老的经卷缓缓展开:“佛经有云,诸行无常。强权如沙上之塔,终有倾颓时。然真空之下,必有暗流涌动。是涌向甘泉,还是…坠入深渊?”

他枯瘦的手指指向摇曳的酥油灯火苗,“人心…便是那风。”

禅房里陷入短暂的沉寂,只有酥油灯芯燃烧发出的细微噼啪声。阿古拉台吉眉头紧锁,似乎被老堪布的话绕住了。老哈森则若有所思地捻着胡须。

巴图微微颔首,对堪布的话表示敬意,随即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同草原上的鹰隼:“大师说的是。毛子留下的空档,是福是祸,全看我们草原上的雄鹰们,能不能抓住这阵风,飞向该去的方向!” 他刻意用了“雄鹰”而非“羊群”。

“日本人,” 巴图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他们现在的心思,全在南边!南洋的香料、橡胶、石油,让他们红了眼!他们需要稳固的后方,需要源源不断的羊毛、皮革、肉食!他们不会真正在乎草原上谁是主人,只在乎谁能让他们安心地拿走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