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742章 皆在预料之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楼令也就继续说道:“君上可以派人往前线,嘉奖有功之人。”

本来是等战役结束才进行嘉奖,问题是遭遇到的情况有些特殊。

刚从郑人转为晋人的群体,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鼓励,增加积极性的同时,增添他们的归属感。

“寡人自然会那样做。”晋君周其实心里有点意外,觉得有道理就愿意从善如流。

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君主,本来就应该那样。不会降低威望,反而可以吸引来更多的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攻打“匡”的楚军约是四万,其余楚军分散在城池周边的外围。

那也就是说,城池之外一样有楚军在扫荡。

有一个问题,楚军的军事行动有没有将非参战人员视作目标,开始学秦军或晋军肆意妄为?

晋国庙堂收到的信息显示,楚军暂时没有向非参战人员下手。

根据楼令的判断,楚国是想帮郑国收复失地,恢复郑国的疆土,随后拉拢郑国一起对抗晋国,并不是楚军干不出针对非参战人员的事情。

毕竟,晋国都入侵了楚国的本土,占领之后将当地的楚人迁徙走大半。

等于说晋国先不讲武德,根本不会让楚国存在太大的忌惮,干对等报复的行为很恰当。

楚军为什么没有效仿晋国?因为他们正在攻打的地方原来属于郑国,楚国想拉拢郑国就不能那样干。

那么,郑国正在干什么呢?

晋军南下的那一会,郑国向“新田”派来了使者,到现在晋君周都还没有接见郑国的使者。

郑国为什么派使者谒见晋君周倒是已经传开,他们想要出兵站在晋国这一边参战,换取晋国制止宋国和卫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

晋国等郑国认输之后,没有再采取针对行为。

宋国和卫国对郑国的入侵一直没有停,只是三方不断厮杀,在疆域的变更上却是比较小,一般是围绕着几座城池在来回争夺。

失去大半疆域的郑国,他们的军队显得有些过剩。这就是为什么能够同时抵御住宋国和卫国入侵的主要原因。

郑国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兵力过剩。他们该打不过晋国还是打不过,一样无法打赢宋国和卫国的联合,想要的是赶紧恢复和平,好调动劳动力去开垦荒地。

至于说楚国派出使者到“新郑”联系,希望郑国对晋国悖盟站到楚国一边?

楚国使者的话刚讲完,直接遭到郑君嘉的拒绝。

那是郑国执政子孔将形势讲得很清楚和透彻,他们已经再也经不起折腾,哪怕是丧失了大部分疆域,可是也因为实力大损更容易获得晋国的信任。

什么意思?大概就是身怀利器,态度再诚恳也会令人忌惮,遭到他人的提防。本来就打不过,有利器都是打不过,不如将利器丢掉,然后摆出一副躺平的模样。

这种事情看着很不可思议,可是了解郑国的处境,大概是能够理解的。

要说郑国君臣有什么不对劲,只能是没有跟上历史新版本,活在了旧版本的时代。

如果晋国玩得还是称霸那一套,确确实实会对郑国是该见好就收。

问题是什么?晋国已经要取代周王室的地位,并且将郑国列上了吞并的名单。

反正,楼令不会因为郑国要躺平就放过,真没有开战的理由,就强行制造一个借口。

事实是什么?楼令一直盼着郑国主动发昏,比如这一次战役站楚国那一边。

“下军已经抵达‘密’了?”晋君周提问。

现在的流程是,前线的消息会先汇集到楼令手上,他愿不愿意拿出来讲则是另说。

什么叫晋国的中军将?就是军政一手抓。

现在还称呼中军将,以后的称呼可是“元戎”来着!

什么叫元戎?称呼出自《诗经》的《小雅.六月》,只需要知道就是表明了进行特别的对待就行。

在称呼上需要特别区分,其实就是最大的区别了。

“下军确实在‘密’休整。”楼令没有说更多。

目下,楚军对“匡”的攻势进展并不顺利,不是没有人提议下军立刻逼近,挫败楚军的攻势,完成内外包夹。

那是只站在战术的角度在提意见。

哪怕是战术的角度,有点将事态思考得过于简单了。

楚军又不是全军挤在“匡”的郊外,他们只是在“匡”部署了四万左右的兵力,剩下的五万多分得比较散。

当然,有机会歼灭四万楚军,消灭他们的主力,肯定是极好的事情。

很现实的情况是,楚国高层又不傻,他们察觉到晋国下军正在逼近,怎么可能不将兵力聚拢,更不会给晋军内外包夹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楚军完全可以制造出口袋,反过来包夹赶来的晋国下军,或是吃掉从城池里面出来的晋军。

现阶段的楚国君臣是硬着头皮北上,他们超大概率不会与数量相等或差距不大的晋军正面交战。

鼎盛时期的楚国打不过晋国,处在内乱与高层意志不统一就能打得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