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楚国虽然是非出兵北上不可,但是真没有想要与晋军展开大战。
楼令的部署,第一阶段以消耗楚军为主,可以是兵力上的消耗,也能够是士气上的打击,反正就是先耗着。
在那个过程中,楚军攻克几座城池又如何,每打下一座城池,预示着楚军被狠狠地消耗了一波,后面也必须留下部队驻防,进行了自我在兵力上的削弱。
不用多说了的,楼令玩得是战略为重,随后再采取战术行动,比当前的多数人要高端得多。
战略层次包含了试探郑地贵族,他们有多少会在面临不利形势下跳反。
不是楼令非得试探不可,主要是郑人的脑门上自带贴着“不可信”的标签。
有机会不进行试探,甄选以及排除掉隐患,等局势不利再被捅腰子?很多势力就是这般分崩离析或消失的。
那还是楼令不够狠,要不然就该是让郑地的贵族在这一次战争中被消灭大半,后面从晋国本土调家族过去填补。
楼令没有那样做的原因太简单,晋国后面会持续扩张,总不能每占领一块土地,获得当地贵族的投效,一次次都要做局消耗一波吧?
其实,真那样做挺对!
问题在于,楼令不是一国之君,晋国也不是中央集权的政体,搞那种动作很容易形势失控。
另一个层面来讲,晋君周挺愿意接纳新鲜血液,期待能不能够出现什么化学反应。
怎么回事?无外乎就是新的家族出现,数量足够多的前提下,晋国的阶层构造必然出现变化。
晋君周等待时机已经很久,不会允许楼令成批消耗新纳的贵族。
若是楼令强行推动?那君臣肯定是裂痕要变大了。
“新军佐在……”晋君周话说到一半自己停下来。
正在进行大朝会呢。
大殿之内的人并不少,他们也没有保密意识,开完会就该去吹嘘所见所闻了。
以为“新田”城内没有其他国家的人吗?他们可能不是带着刺探的任务潜伏,听到什么消息却是会传回去。
有鉴于此,一些该保密的事情就是不能在大朝会上说。
楼令当然知道是什么情况,他都在思考根据那种现象,什么时候可以坑列国君臣一波大的。
不独晋国这边没有保密意识,当前所有国家都这种鸟样。
也不是春秋时期才这样,更离谱是两怂时期,怎么来制作军事器械都能印成书满世界卖。
郑地的战事没有太过出乎楼令的意料。
不是出现楼令和楼氏这样的异类,楚军其实比其他国家的军队更善于攻城。
那是楚国灭国五十有余,多数的灭国行动都需要攻打城池,自然可以给他们积累更多的攻城经验。
只是呢,楚国大肆灭国的阶段,遇到的城池都不算大。
以前积累的经验,大多数时候是数万打几千,兵力绝对的占优势,玩法当然更为简单。
当下的局势变了。
城池比之以前更大,城墙更厚更高,守军的数量也更多。
拿楚军动用四万兵力正在攻打的“匡”为例子,里面的守军多达八千,城内事先也囤积了足够的物资,守军更是早就知道会遭到楚军的入侵。
从心理建设到物资储存都有了事先的准备,大的形势上更是有充足的后援,守军的士气怎么可能轻易就给崩了呢?
不出意外的话,四万楚军别想在半年之内攻克“匡”这座城池,战事进行到越后面,烈度不会是越高。
因为晋国的两个军团不会全程看戏,时机合适就将入场啊!
楚军能不知道外围还有两个晋国的军团吗?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放不开手脚了。
大朝会完毕。
晋君周私下召唤楼令面谈。
“中军将怎么会猜中楚军不是以优先攻打‘方城’之外呢?”晋君周真的好奇这一点。
楼令笑着说道:“楚国必须先让陈国和蔡国对我们悖盟,他们完成这个目标,消息也该传到我们耳朵里。我们必然会出兵,当时楚军在偏东的区域,只能顺势攻打附近属于我们的城池。”
楚国不先搞定陈国与蔡国?晋国肯定会让陈国和蔡国出兵。
即便陈国和蔡国能够出动的兵力也就那样,威胁楚国本土却是能够办到。
另外,陈国和蔡国还是站在晋国这一边,楚国君臣就需要担心晋军通畅无阻想打哪就打哪。
“他们需要思考整体形势。”楼令注视着晋君周,进一步解释道:“不是攻打‘方城’外的城池,楚军可以随时撤军。一旦是攻打‘方城’之外的城池,不至少拿下一两座城池,并不是想撤军就能够撤军的。”
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光复失地的行动,一点成果都没有,会显示出楚国君臣的无能;打其它地方不一样,拿不拿得下来都不会对军心士气造成致命的影响,到了该跑的时候也不存在太大的顾忌。
这一波,楚国君臣明显是讨论得很深,更知道光复失地一时,很快又丢掉对士气的打击程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