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三年,楼氏出现了类似秦国变法之后的现象,北边一直有部落主动投效,各处也有零散人员主动加入。
为了不与各个家族产生矛盾,或者让矛盾变得尖锐,其实楼氏在吸纳人口上进行了甄别,一旦前来投效的人明确是哪个家族的逃奴之类,会主动送还回去。
怎么楼氏会这么怂?问题这不叫怂,可以说是以大局为重,也能视作潜龙在渊的一种做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个人身上是会显得极其有胆气,出现在集体则是迟早要完。
“君上,将近二十年前,赤狄被消灭和驱赶;近六七年之内,我们又扩张了几次。”楼令不确定单公朝有没有教过晋君周相关的道理,继续说道:“攻其地,用其地,方是成事之道。”
要不是看到晋君周将成为女婿的份上,楼令才不愿意教晋君周这些道理呢。
能够确认一件事情,晋君周手里的山川舆图还没有更新,也就还是老版本。
晋国的疆域图更新在晋景公时期吞并赤狄的地盘做了一次,随后就再也没有改过。
不是晋国君臣不想改,主要改疆域图是一种技术活。最为起码就是不能乱画啊!
所以想要更新山川舆图,怎么都要让专业的人实地勘察,不止是了解当地的地形,更要在疆域图的线条上画得更加靠谱一些。
当然了,没有卫星的时代,哪一方势力画疆域图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
比如楼令看晋国的疆域图,一眼能够看出大河沿线画得不怎么对,只是错漏处没有显得太过夸张便是了。
有另外的一种可能,也就是当前大河的走向跟楼令在现代所看到的不一样。
只是,楼氏封地范围的大河走向,楼令派人勘探出来的资料一定更为正确。
为什么楼令不把自家的山川舆图贡献出来?
只需要即便是到有卫星的时代,精确地图仍然被视为机密,一下子就可以明白怎么回事了。
在封建时代,私自持有山川舆图属于重罪,比之私藏(强)弓弩的罪行更大。
有人私下探勘,绘画了精细的山川舆图进献?哪怕君主确认是精品,一样是有过无功。
晋君周知道疆域得到增大,只是没有看过成品的疆域图,缺乏了足够的概念。
“需要修桥。”晋君周说道。
大河以前就将晋国一分为二,只是旧卫地那边被大河改道冲刷,环境上十分恶劣,开发起来的难度极大,并未让晋国的高层对修桥显得太过急迫。
现在不一样。
晋国在大河南岸有了大片的疆域,日后还要将郑国与卫国灭掉,即便是有取代周王室的决心,事后会将周国宗室迁走,可以将“孟津”掌控在手,至少再修建一座跨河大桥变成了较为迫切的需要。
楼令很是苦恼地说道:“找不到能够提供修建跨河大桥方案的人。”
这是现实。
春秋可不比现代,各种人才一抓一大把。
拿农耕文明最为缺乏的水利大师来说,之前整个晋国只有窦氏算得上是专注研究水利工程的家族,其余都只算是略懂。
晋国目前在水利工程上取得成就的家族要多加一个,那便是花了心思在研究的楼氏。
只不过,楼氏更多是扑在农耕用水的研究上,由于楼令的存在“凭空”出现许多新式设备,其中之一便是水车,要说技术含量更高则一定是水力锻锤。
可是,让楼氏来修建跨河大桥,只能说楼氏暂时没有这份能力。
更现实的事情是什么?
想在大河选择地点修桥,晋国只有“棘津”这个河段最为合适。
那个“棘津”在卫国边上,当地不是范氏就是邯郸氏的封地。
所以怎么回事?就算楼氏有能力在“棘津”修一座跨河大桥,干了就是在给范氏和邯郸氏服务!
楼令在顾及自家的利益之后,很多时候愿意为晋国所服务,可是一旦意识到会明显便宜某个卿位家族,一下子就会收手了。
别说楼令只有在没有损害自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大局观,遏制其他卿位家族的壮大也是属于大局观之一。
拿在“孟津”修跨河大桥来说,便宜了范氏和邯郸氏,他们瞬间或长期获利,使得实力得到增长。强大起来的范氏和邯郸氏,他们可能不会挑战其他卿位家族的地位吗?
楼令不会将打压其他卿位家族做得太明显,可是更不会做一些极度有利其他卿位家族的事情。
“楼氏没有接收秦氏善于架桥的人或文献吗?”晋君周知道卿位家族有各自的利益,潜意识却会认为所有卿位家族一体。
潜意识里认为所有卿位家族是一体?没有改变这一种观念,晋君周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可能成功收权。
秦氏当然就是指秦国的宗室了。
至于说秦国宗室到底是赵氏嬴姓,亦或是秦氏嬴姓,反正有得争。
以春秋时期的现状,很多列国国君与公族的“氏”就是国号,个别则不是那么回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