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火红大明 > 第三百四十二章 见闻(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四十二章 见闻(一)

负责人讲解的很详细,袁崇焕提出的问题也被细致的回答。“登莱青三府的农事管理的确非常细致。就看这连绵不断的梯田就需要非常大的人力投入。”袁崇焕看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农田感慨道。

“确实青州府其实比登莱更适合农业种植,梯田休整确实需要大规模人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大明各地招募难民的原因。”导游语气很平淡丝毫没有因为袁崇焕的夸奖而洋洋自得。

“我可是听说周边的几个州府很是不满啊。”袁崇焕话锋一转说道。

“这也没有办法,地方官要保证人口数量,才能有足够的税收。现在大明的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总是要活下去的。既然百姓已经流出来了,我们就尽可能的将这些逃难的百姓收容起来。饿急眼的百姓是会生事的,山东说起来已经经历过两次白莲花叛乱了。”导游说起这些反而神情很凝重。

“这么多的难民有土地安置他们吗,据我所知青州府还可以,登来地区的土地根本没办法维持这么多的难民。”袁崇焕询问。

“目前来说确实如此,不过我们将海边得那些岛屿进行开发也可以安置难民。”导游解释道。

“那也不够吧?登莱青本地的百姓最起码也有70万。你们接受难民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我沿途看的情况来说,你们最起码接收了有10万人。”袁崇焕有些较真起来。

“陶大人在任时,我们和朝鲜那里签订了一些土地合同,我们一些难民就安置到了那里。”导游无奈的说道。

“我听闻你们登莱一直在向南方运人,而且故园(老家)也有传闻有登莱地区得人在东番(台湾)那里工作。”袁崇焕依旧询问,虽然面色平静但眼睛死死的盯着导游。

“这事情我就不太了解了,淘大人在任时,为了缓解登莱地区粮食压力,同时也为了支援辽东作战。那时候就和南方的商人进行了海贸,后来商人就会和我们签订人口雇佣合同。我们这里收钱,商人那里把人拉走工作,具体干什么确实不清楚。”导游也是真假参半的回答。

“你们登莱地方最大的一家商行是名为兴华公司的吧?”袁崇焕又开启了一个话题。

“确实如此,第一次白莲花叛乱以及后续登莱地区的民生京华公司都有参与,而且正是因为这些商行的参与才能让登莱地区不至于出现百姓饥寒的情况。”导游这话确实是实话,不过实话后面的真实意图大家都清楚,这登莱青三府不姓大明,姓兴华了。

其实对于登莱地区的兴华公司,大明的几个高层,包括李任的,甚至已经死亡的阉党魏忠贤也知道。不过兴华公司这家商行与大名其他的商行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大明的官商勾结,在新华公司这里其实也是存在的,不过商人的官商勾结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兴华公司的目的也是如此。不过兴华公司赚的钱确实没有装到自己的腰包里,而是通过货币隐性的与粮食挂钩,粮食又作为准备金发行了大量粮票。拥有了准备金和发行货币的能力之后,又将这些货币用来改善百姓生活,进行科技发展和工业发展,而兴华公司的官商勾结不仅为了扩大自己的利润其次也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通过登莱巡抚这个位置比较关键的名头将自己更好的隐藏下去。

而兴华公司也不是贪财的人,手中大量的经营货币,通过行贿的方式传达到了一些高层的手中。而兴华公司的官商勾结不仅给历任登来巡抚都留了一个好名声,而且也将登来巡抚的政绩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天启年间兴华公司没有被阉党过多的渗透的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兴华公司通过内阁内天启皇帝信任的人,而获得了天启皇帝的信任,以至于天启在位时经常会直接召见登莱巡抚,这也导致即使现在崇祯皇帝要清算阉党,兴华公司名义上和阉党关系不错,但是实质上确实不会被过于清算。

而历届登来巡抚也得到了自己的实质利益,陶朗先就不要提了,整个陶家已经完全绑定在兴华公司身上,徐光启更是因为登莱的科技让老爷子有些乐不思蜀,乔一琦康应乾更是识时务,沈有容告老还乡够也是回到了老家,而袁可立孙国祯的子女与孙侄一辈已经都到了南太地区,或者进行商业贸易或者进入仕途。也保证了兴华公司得保密性。李嵩因为自己上任登来巡抚确实和阉党有些摸不清的态度以至于积极向着兴华公司靠拢,希望通过他们与神有荣袁可立,陶朗先这种名望高的人搭上关系来抱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