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大明:嘉靖是我哥 > 第115章 舌战群臣(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余,乃肃宁县令马朝卿,遭奸人所害,残命已不堪为民所驱,然功业未成,心急如焚,血缀书帛,遗留后人。

害我者,乃肃宁县县丞张濂也,伙同于肃宁黄氏,相邀于古洋河畔,测水量深,出其不备,踹余入水,寒凉入体,终至病入膏肓。

然,后之来者,可不必顾及吾之死生,需先得防备古洋河水流之量,淤泥堆积之处,亦当防备水漫河岸之险,依此河而生之百姓数千,不可使百姓因县中利益之争,而损伤分毫。

余生前善政,一曰修路,二曰水利,三曰教化,望后之来者,莫要轻言放弃,当量吾县百姓之劳力,缓缓图之。

肃宁县中,其为害深者,乃乡绅也,田亩之数,自太祖年间厘定田亩起,田亩日日皆少,然黄册之人,不增不减,是益佃户,家仆越多,鳏寡孤独者越多,国朝税赋,皆仰赖升斗小民,嗟叹国朝之根基,毁坏至斯也。

又有公然违背国策者,曾见黄氏一族,私设暗渡,买通上下,行船至海,做商贾事,违太祖令。

余见黎民哀嚎,百姓啼饥号寒,又见诸豪门贱肉不可入口,粟米厌弃粗糙,怒火中烧,却也徒叹奈何。

有改变之志,却累于残存苟活之躯,今也命终,吾之一生,称不上筚路蓝缕,却也能称得上呕心沥血,圣贤之书入腹,虽未曾成功,但无有悔恨之处,而今死去,只留一诗赠予后人勉励之。

此心不变,无愧于民,便为弘毅者也!

附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潮卿绝笔!

陆斌读罢,冷眼看着陷入死一般寂静,落针可闻的朝堂大殿。

看着那一个个脸上出现铁青之色的朝臣们。

心中不由冷笑起来,这封血帛当然是虚假的,虚假在本身的材质,虚假在上面的血迹,虚假在那首诗句乃是抄袭于后世郑板桥。

但问题是,这里面的内容,马朝卿还真就一字不漏的给他那穷却不堕其志,未曾真个收入亲传的黄沙村少年听过。

那少年将恩师之言,一字一句抄录下来,只不过命运给这个少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他别说是报仇了,他连完成恩师遗愿也没有做到,做了冤死的鬼。

这抄录下来的东西,自然就遗留给了马夫人,成了她为数不多的葬品,陆斌,杨慎与林潮生,都是有幸见过的人。

朱厚熜是第四个见到的,杨慎先行回朝与他讲述了这个事情之后,他左忍右忍,还是没忍住,偷摸下令给诏狱,病死了几个黄家的山匪。

完事了之后,他还后悔了,认为是便宜了那几个腌臜玩意。

陆斌又开始读起林潮生的奏折,里面就是黄家被缉拿之后,所发现的罪行了,事无巨细,上至养寇而自肥,杀民而夺田,下到杀耕牛,起商铺,具有人证物证,尤以认证为多,自衙门杂役到肃宁县城外黄沙村百姓,约莫又有数千百姓能佐证事情的真实性。

但,事实上,所有事情都没有那一首《竹石》绝笔给他们的震撼来的大。

人家真的就是呕心沥血,死了也在想家国大事的传统儒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家真的就是用一生去践行所学的道义,并且为之献身。

范仲淹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于描述这种人真的就再贴切也没有了。

死了,还要忧心自己治下百姓的安危,还要用最情真意切的方式,勉励后来者,要如同竹石一般,要坚定不移奉行自己的道理。

那王定真直感到一阵眩晕,那许成文几欲崩溃撞墙,另外那人更绝,直接白眼一翻昏了过去。

文人好名而图利。

而这一下子,就把仨人挂在了耻辱墙上,其名声倒也名留青史了,毕竟直追刘公公后尘,已经能看见这位太监的尾灯了。

这事传扬出去,他仨人就会成为那绝世奸臣,后世子孙敢不敢供奉他都还是两说的事情。

毕竟提起他们,就会想起,哦!对对对!就是他们,人马朝卿呕心沥血,为国为民,唯独他们三人,护奸人,保贼子,指不定他们就是幕后主使呢!呸!真为吾辈读书人之耻也!

这种事情,放在平日里,爱惜羽毛的大臣们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说上哪怕一句话。

但问题也在这里,这不是平日,不是党政,这不是那种官员斗争为主基调的朝堂政治。

今日的朝会,乃利益之争,涉及到的势力方方面面,为数众多。

贵族,王族,士大夫,什么人都有!

那不是几十万两银子的争夺,也不是那部尚书大位的争执。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争斗的核心乃是暴利,乃是金山银海!

那是能让后世子孙躺在上面醉生梦死不知几世几年的巨大利益!

那是让家族成为钟鸣鼎食的可能性!

说句不客气的,这比名气要重!重的多!

只沉默的半刻钟也不到,扯去面皮,露出狰狞面目的人陆陆续续站了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