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验收时,叶明站在新砌的护坡上跺了跺脚。青石条严丝合缝,灰浆已经泛出青灰色。河对岸,索道正源源不断运来石料,效率比往日快了十倍不止。
“报!上游急汛!”衙役慌张跑来。只见远处河面突然变宽,浑浊的浪头正滚滚而下。
叶明却不慌不忙,指向新建的分洪闸:“开闸!”
随着青铜闸门缓缓升起,汹涌的洪水被分流到旧河道。主河道的水位竟只上涨了半尺,新护坡纹丝不动。
回到签押房,叶明在《河工日志》上重重画了个红圈,将";鹰嘴崖索道";、";麻丝灰浆";、";梅花桩基";三项连在一起。
烛光下,这些字迹仿佛在纸上跳动。他忽然发现砚台底下压着张新笺,上面只有八个字:“逢山开道,遇水叠桥。”那笔迹在灯下显得格外灵动。
水利治理需要征收部分百姓的田地用于修建水库和生态湿地。一些百姓担心田地被征后失去生计,对工程表示强烈反对。
“叶知府,您这是要断俺们的活路啊!田地是俺们的命根子,宁死也不能交!”在李村的村民大会上,一位老农情绪激动地说道,周围村民纷纷附和。
叶明深知,百姓的抵触情绪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决定暂停工程,先与百姓深入沟通。
“各位乡亲,我理解大家对田地的感情。但我们修建水库和湿地,是为了让更多的田地免受水患威胁,确保大家年年都有好收成。而且,官府会按照市价补偿大家的损失,还会优先安排失地百姓到工程上做工。”
叶明耐心地解释道。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叶明还带他们参观了其他地方已经建成的地方,让他们亲眼看了一下。
然后水利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然而,春耕刚过,许多百姓都忙于田间管理,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工程建设。
“叶知府,这工程需要的人手太多,可眼下正是田里忙的时候,实在抽不出那么多人啊。”一位负责劳动力调配的官员说道。
叶明思考片刻后,决定采取灵活的用工方式。他将工程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村落,让百姓们在农闲时参与施工;同时,提高工钱待遇,并提供免费的伙食和住宿,吸引外来务工人员。
“各位父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能为大家带来额外的收入,还能改善家乡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希望大家能积极响应。”
叶明在各村的告示栏上贴出招工告示,并亲自到村落宣传。
随着招工政策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到水利治理的队伍中,工程进度逐渐加快。
安阳府的世家大族拥有大量田产,水利治理工程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张族长又首先发难,他联合其他族长向叶明施压。“叶知府,你这水利治理,说白了就是要动我们祖辈的基业。水库一建,我们的田地可就全泡在水里了。你让我们怎么活?”
叶明心中明白,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对又是担心利益受损。他决定采取利益补偿和合作开发的策略。
“张族长,水库建成后,我们会按照田地的价值给予足额补偿。而且,我们还计划在水库周边开发水产养殖,到时候会优先邀请张家参与投资和经营,保证大家的利益不减反增。”
叶明沉着地回应道。张族长见利益补偿无法满足他的胃口,便开始在朝堂上活动,试图通过关系网向朝廷施压,阻止工程的推进。
“叶明这小子,真是不识好歹。他以为整治了几家贪官污吏,就敢在我们世家大族头上动土。哼,我倒要看看他能撑多久。”
张族长在与同族人的密谈中说道。
不久,朝廷的询问公文便送到了叶明手中,要求他对水利治理工程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作出解释。
叶明没有丝毫畏惧,他迅速整理出一份详尽的报告,列举了水利治理的必要性、科学性以及对百姓利益的保障措施,派人快马送往京城。
“水利治理关乎民生大计,岂能因少数人的私利而停滞?下官定要让朝廷明辨是非,支持改革。”叶明在心中暗下决心。
叶明的报告得到了朝廷中一些开明大臣的支持。他们联名上书,力挺安阳府的水利治理工程。
“陛下,叶明在安阳府推行的水利治理工程,实乃利国利民之举。其方案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了百姓和世家大族的利益。若因少数人之私利而否决此工程,实为不智。”
一位大臣在朝堂上慷慨陈词。
皇帝在仔细审阅了叶明的报告和大臣们的奏折后,最终下旨支持安阳府的水利治理工程,并拨付了一笔专项经费。
“叶爱卿,朕准你所奏。水利乃农业之本,望你再接再厉,造福一方百姓。”圣旨传到安阳府,叶明激动不已。
进有了朝廷的支持和专项经费的注入,水利治理工程如虎添翼。叶明立刻组织人力物力,全面加快工程进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