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阳光透过乾清宫的窗户,洒在张无忌的书案上。
他正全神贯注地批阅着奏折,案几上的文书堆积如山。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王景弘走了进来。
王景弘轻声说道:“陛下,吴大人在殿外求见。”
张无忌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疑惑。
他对朝中文武百官的名字都了然于胸,但这个吴大人却是个陌生的名字。
张无忌疑惑地问道:“吴大人?朕怎么从未听闻过此人?”
王景弘连忙解释道:“陛下,吴大人乃是工部的官员,一直负责制造大船。”
张无忌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吴劲草吗?
他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吴劲草走进了乾清宫。
他身材高大,相貌忠厚,见到张无忌后,赶忙跪地行礼,说道:“陛下,臣幸不辱命,终于造出来大船。”
张无忌一听,脸上顿时露出惊喜之色。
他迅速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吴劲草面前,亲手扶起了他,说道:“老吴,快快请起!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张无忌急切地问道:“老吴,这大船多久可以出航呢?”
吴劲草回答道:“陛下,最多一个月,便可准备就绪。”
张无忌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来人啊,去准备酒菜,朕要和老吴好好喝一杯,以庆此大功!”
酒菜很快备好,张无忌拉着吴劲草的手,来到乾清宫偏殿。
殿内早已摆好一张红木圆桌,桌上几样精致小菜,一壶陈年花雕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老吴,坐!"张无忌亲自为吴劲草斟满一杯酒,"今日咱们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就痛痛快快喝一场!"
吴劲草受宠若惊,双手接过酒杯,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陛下如此厚待,臣实在惶恐。"
"诶,你我相识多年,何必如此见外?"
张无忌举杯相邀,"来,先干了这杯,庆祝大功告成!"
两人一饮而尽,酒过三巡,张无忌放下酒杯,眼中流露出追忆之色:"老吴,朕还记得五年前那个雨天,你跪在御书房外请命时的情景。"
吴劲草闻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仿佛也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是啊,那日臣冒雨前来,浑身湿透,却顾不得那么多,只想着一定要说服陛下支持造船大业。"
"当时朝中反对声浪不小啊。"
张无忌轻叹一声,"都说劳民伤财,不如固守疆土。可你那份奏折写得恳切,说这大船不仅能开拓海疆,更能保我大明海防无忧。"
吴劲草眼中闪过坚毅之色:"臣至今记得陛下当时说的话——'既然吴爱卿有此雄心,朕便给你五年时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哈哈哈!"张无忌大笑,"朕可还记得你当时那副表情,既惊又喜,活像个得了糖吃的孩子!"
两人相视而笑,又各自满饮一杯。
酒意渐浓,吴劲草的话匣子也打开了:"陛下有所不知,这五年里,臣几乎夜不能寐。最初半年,光是选址就换了三处,最后才定在泉州湾。"
"哦?为何选在那里?"张无忌饶有兴趣地问道。
"泉州自古就是造船重镇,工匠技艺精湛,而且港湾水深,适合大船试水。"
吴劲草解释道,"更重要的是当地官员支持,能为工匠们提供住所和粮饷。"
张无忌点点头:"朕记得第一年你奏请调拨十万两白银,朝中不少大臣颇有微词。"
吴劲草苦笑一声:"何止是微词!工部侍郎李大人甚至当廷指责臣挥霍国库,说要弹劾臣。"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痛色,"若非陛下力排众议,这船恐怕连龙骨都立不起来。"
"李侍郎后来不是亲自去泉州看过吗?回来后态度大变。"张无忌笑道。
"是啊,"吴劲草也笑了,"他看见那长达三十丈的龙骨时,惊得说不出话来。那是臣亲自带人深入闽西深山,寻得千年铁力木,三百壮士花了两个月才运出来的。"
张无忌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造船最难的是什么?"
吴劲草放下筷子,神色变得严肃:"最难的是技术。我们的大船要比前朝宝船更大更坚固,光是设计图纸就改了十七次。
最困难的是解决船体承重问题——船越大,航行时承受的风浪压力就越大。"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张无忌追问道。
"多亏了泉州老船匠陈师傅。"吴劲草眼中浮现敬意,"他提出在船体内部加设三十六道水密隔舱,即使部分舱室进水,整艘船也不会沉没。这个设计我们反复试验了八个月才成功。"
张无忌感叹道:"真是匠心独运啊!"
"还有桅杆和帆的设计。"吴劲草越说越兴奋,"传统硬帆在海上转向不便,我们借鉴了番邦软帆的优点,设计出可以灵活调整的组合帆。去年试航时,顺风日行可达二百里!"
"这么快?"张无忌惊讶地睁大眼睛。
吴劲草点点头,忽然神色黯淡下来:"只是...这成就来之不易。去年夏季试航时遇上风暴,三条小船沉没,二十七名工匠...没能回来。"
殿内一时沉默。
张无忌亲自为吴劲草斟满酒,郑重道:"他们都是大明的功臣,朕会下令厚加抚恤,并在泉州立碑纪念。"
吴劲草眼眶微红,举杯一饮而尽:"谢陛下!臣代那些工匠的家眷叩谢皇恩!"
"继续说,"张无忌温和地催促道,"朕想听完整的故事。"
吴劲草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最艰难的是去年冬天,眼看工期临近,却接连出了三次事故。一次是主桅杆断裂,砸伤十几人;一次是船船舵失灵,差点让半成品的大船撞上礁石;还有一次是漆料起火,烧毁了部分舱室。"
"朕记得你当时上奏请求延期。"张无忌回忆道。
"是啊,臣羞愧难当。"
吴劲草低下头,"但陛下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又拨了五万两银子,还调派了京营的三百名工匠南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