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微熹,张妈迈着稳健的步子穿过程府的长廊,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参汤。这是她每日必做的事情——为老夫人送上一碗滋补的早膳。虽已年过六旬,张妈依然起得比府中任何人都早,仿佛这座府邸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瓦,都需要她亲自叮嘱才能安心。

张妈行走的路线,正是程府最早建成的一段。转角处那株如今枝繁叶茂的玉兰树,当年不过是一根瘦弱的树苗,还是她亲手栽下的。每经过此处,张妈总要驻足片刻,仿佛与老朋友打个招呼。

"你在发呆吗,张妈?"

清脆的女声打断了张妈的思绪。她转身,看到沈清韵正站在廊下,一袭淡蓝色的裙装,清丽脱俗。

"小姐起得这样早?"张妈慈爱地打量着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姑娘。

"今日要去学校参加一个重要活动,起早做些准备。"沈清韵微笑着走近,"看您在看那棵玉兰树,可是想起什么往事了?"

张妈叹了口气:"这棵树啊,见证了程府的兴衰起伏。当年老爷刚买下这块地时,就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园子,哪有现在这般气派。"

沈清韵眼中闪过好奇的光芒:"我听母亲说过一些往事,但从未详细了解过程府最初的样子。张妈,您能给我讲讲吗?"

"这..."张妈有些迟疑,看了看手中的参汤,"老夫人的汤要送去。"

"那您先去送汤,回来我们坐下好好聊聊,如何?"沈清韵恳切地说。

张妈点点头,继续往程夫人的院子走去。送完参汤回来,她看到沈清韵已在廊下准备好了茶几和两把椅子,还沏了一壶清茶。

"真是有心了。"张妈笑着坐下,"小姐想知道什么?"

沈清韵倒了一杯茶递给张妈:"想知道程府最初的样子,父亲和母亲刚成家时的事。"

张妈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目光逐渐变得悠远:"说起程府的建立啊,还真是一段不容易的历程。那时候,您父亲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手头虽有些资本,但远不及如今的家业。"

"那时候他已经认识母亲了吗?"沈清韵问道。

"那时候您母亲还在绣庄做事。您父亲初到上海,一次偶然机会去绣庄订制礼品,见到了您母亲的绣活,大为赞叹。后来啊,就常去绣庄,渐渐与您母亲熟识起来。"张妈脸上浮现出回忆的神情。

那是1911年的上海,租界区内洋楼林立,西式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一派繁华景象。而在这繁华之外,年轻的程远山正如无数闯荡上海滩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发财梦和雄心壮志。

程远山出身寒微,祖上是江南小县城的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已经没落。他自小聪明过人,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商业嗅觉,从家乡的小铺子做起,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决定来上海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繁华都市闯一番事业。

初到上海,程远山靠着在家乡积累的人脉关系,开了一家小小的丝绸铺子。虽然生意不错,但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商业中心,他的铺子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拓展人脉,他常去一些商会和酒楼,结识各路人物。

"有一次,一个生意伙伴要送礼给官府的太太,要求绣品必须精美绝伦。程老爷四处打听,终于听说城西有一家绣庄,手艺是上海一绝。"张妈慢条斯理地讲述着,"那家绣庄就是您母亲工作的地方。"

沈清韵点点头,母亲的绣技确实出神入化,即使在今天,她的作品仍然备受推崇。

"程老爷第一次见到您母亲时,她正在绣一幅《百鸟朝凤》。那针脚细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连向来自信的程老爷都被惊艳到了。"张妈继续道,"后来他就常去绣庄,一来是订做礼品送给生意伙伴,二来嘛..."张妈意味深长地看了沈清韵一眼。

沈清韵微微一笑:"是来看母亲的吧?"

"可不是嘛!"张妈笑着点头,"那时候的程老爷,对您母亲那个殷勤劲儿,看得出是真心实意的。每次来都会带些糕点或者鲜花,虽然不贵重,但很用心。您母亲虽然表面矜持,但老身看得出,她心里也是喜欢程老爷的。"

那时的沈若兰,是绣庄里最年轻也最有天赋的绣娘。她出身农家,父母早逝,跟着师傅学了一手好绣艺。在绣庄里,她不仅技艺精湛,为人处事也极为得体。许多富家太太都指名要她绣制的作品,她也因此积累了不少人脉。

程远山的出现,给沈若兰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波澜。这个年轻英俊、充满朝气的商人,与当时那些趾高气扬的阔少爷截然不同。他尊重沈若兰的才华,欣赏她的智慧,两人相处时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而非单纯的男女情愫。

"程老爷常跟您母亲讨论生意经,说起来还真有趣。一个大男人,向一个绣娘请教商业之道。"张妈回忆道,"但您母亲确实有过人的商业头脑。她建议程老爷不要只局限于丝绸买卖,可以尝试开拓新的市场,比如与西方商人合作,引进国外的面料和款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