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韵若有所思:"母亲一直很有远见。"
"是啊,正是因为您母亲的建议,程老爷才开始接触洋行的生意,慢慢打开了局面。那时候,程老爷的生意越做越大,也开始考虑成家立业的事情了。"张妈说。
1913年春,程远山正式向沈若兰提亲。那时候的他,虽然还算不上上海滩的大人物,但已有一定资产,在商界也小有名气。沈若兰经过慎重考虑后答应了,两人很快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婚后,程老爷就开始筹划买地建府。那时候的程家,只是在法租界租了一套小洋房,远不如现在这般规模。"张妈继续道,"程老爷想在公共租界买块地,建一座既有中式庭院风格又融合西方建筑特色的宅子,作为事业扩展和家族发展的根基。"
"那时候买地建房一定很不容易吧?"沈清韵问道。
张妈点点头:"确实不易。租界的地皮本就昂贵,加上程老爷当时虽有些资产,但与那些大财阀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好在您母亲出了个主意。"
原来,沈若兰通过在绣庄结识的一位英国商人的夫人,得知公共租界有一块闲置地产准备出售。这位夫人对沈若兰的绣品一直赞不绝口,两人相处甚欢。在沈若兰的请求下,这位夫人说服丈夫给程远山引荐了房产的卖主,并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成交了这笔买卖。
"买下地之后,就开始规划建造府邸。"张妈指着不远处的主楼,"那座楼是最早建的,当时只有前半部分,后来随着家业扩大才逐渐扩建。记得刚搬来那会儿,府里除了程老爷和您母亲,就只有我和几个下人,整个院子显得特别空旷。"
沈清韵好奇地问:"当时父亲的生意已经很好了吗?"
张妈摇摇头:"那时候还不算顶好。程老爷刚开始拓展洋行生意,遇到不少困难。尤其是那些老牌洋行,根本不把他这个新人放在眼里,常常漫天要价或者压榨利润。"
正是在这段艰难时期,沈若兰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她不仅在家中精打细算,还通过自己在绣庄积累的人脉,为程远山搭建了不少商业桥梁。
"有一次,程老爷接了一个大单子,要从英国进口一批呢绒。但英国商人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若答应下来几乎没什么利润可言。程老爷正一筹莫展时,您母亲通过一位法国夫人的介绍,联系上了法国的呢绒厂商,不仅价格更加合理,质量也毫不逊色。"张妈娓娓道来,"这一仗打下来,程老爷不仅赚了不少,还打开了法国市场的大门。"
沈清韵听得入神:"母亲真是了不起。"
"可不是嘛!那会儿,程老爷逢人就夸您母亲,说她是他的贤内助,没有她就没有程家的今天。"张妈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那时候的程府,虽然规模不大,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每天晚上,程老爷都会和您母亲一起在书房商议生意上的事情。那情景,真叫人羡慕。"
沈清韵静静听着,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感。她从未见过父亲和母亲如此和睦相处的模样,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对母亲冷淡疏远。
"张妈,后来...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她忍不住问道。
张妈叹了口气,看了看四周,确定无人后才低声道:"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程府的第一次大扩建了。那是在1915年,也就是您出生前一年。"
原来,经过几年的拼搏,程远山的生意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他不仅在进出口贸易上站稳脚跟,还开始涉足房地产和银行业务。随着事业的扩展,原本的府邸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用来接待商业伙伴的场所显得过于简陋。于是,程远山决定扩建府邸,增加西式会客厅和宴会厅,以便接待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
"扩建期间,程老爷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就包括宋家。"张妈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宋老爷子当时虽已退居,"宋老爷子当时虽已退居幕后,但在上海滩依然举足轻重。他看中了程老爷的生意头脑和进取精神,多次邀请他参加宋府的宴会。"张妈说着,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沈清韵敏锐地察觉到张妈的迟疑:"是在那时候,父亲认识了宋玉芙?"
张妈点点头:"正是。宋小姐那时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才貌双全,又是宋家掌上明珠。程老爷第一次见到她时,明显被她的气度和谈吐所吸引。"
宋玉芙与沈若兰截然不同。沈若兰虽然聪慧过人,但出身农家,举止间难免透出几分质朴;而宋玉芙则是名门闺秀,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又因留学海外,谈吐更显洋气时髦,这正符合当时程远山希望向上流社会靠拢的心态。
"不过,那时候程老爷对您母亲还是很尊重的。"张妈强调道,"他每次从宋府回来,都会详细告诉您母亲那边的情况,两人还一起商量如何与宋家建立更紧密的商业联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