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情感层面上“反馈”的含义。
先有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然后才可能有释放爱,反馈爱的结果。
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四个字来解释。
“母慈子孝”,先有“母慈”,再有“子孝”,除非这个子能够理解,并接受严厉母亲对他的爱,爱他的方式。
否则便是“母不慈,子不孝”的结果出现。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孝道讲,生子之恩大过天,养子之恩大过地,生养之恩合起来,理应如何?
比天地加起来还要大!当孩子长大成人过后,有了这份比天地还大的“爱”在。
孩子反馈给父母一辈子的“孝顺”之爱,岂不正常,岂不合理?抛开生养大恩,生养大爱不谈。
剩下来的那些“教子”之爱,自然而然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正因“微不足道”,所以无论父母如何打骂教育孩子,如何用自己深刻的“人生阅历”去影响孩子。
在旁人眼里,这些都是父母“爱”的表现,即便偶有表现不恰当之处。
放在生养大爱面前,终归瑕不掩瑜。
这些对吗?可能不对,可能对,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皆可肯定的道理是,爱恨由心,爱恨随心,若想取之爱,必先予之爱!
所谓“予之爱”,并非单纯给予对方自己心里,旁人心里的爱。
而是要给予对方心里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爱才行,否则便会造就出某种极为矛盾,复杂难辨的局面。
“情感”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于人们心中,根本原因是它得到了认可。
得到了人世间几乎所有人,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可与信服。
与“情感”相类似,得到这种认可的还有道理,道德,信义,乃至于法律……诸如此类的公认之物。
它们表面毫无关联,实际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重要关联,形同血肉。
但,即便有着外界诸多因素,诸多公认之物的影响与联系,在很多时候,情感依旧会保留有自身最独特的地方。
那便是爱恨由心,爱恨随心!
你内心深处产生的爱和恨,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道理,道德,信义,礼仪……之物影响不假。
这注定了人的情感不可能太过纯粹。
身为群居动物,太过纯粹的情感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此乃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然而,“情感”二字要解释起来着实复杂无比,纵使千言万语亦显寥寥。
为免过分啰嗦,此时此刻,也只好采取惯用的“一言以蔽之”解释方式,希望能够让人看懂。
问世间真情何物,当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划定纯粹与不纯粹之间……
那道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