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碾过被冰雪覆盖的盘山公路,陈宇的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车载地图。
透过挡风玻璃,中海市港口的巨型起重机在铅灰色的天空下若隐若现,像沉默的钢铁巨人守卫着这片被遗忘的海域。
车载电台突然响起沙沙电流声,王连长的声音混着风雪传来:“陈老弟,前方三公里就是观测点,这鬼天气连热成像仪都快冻失灵了。”
陈宇摘下防风镜,呵出的白雾在战术屏上凝成水珠。
三小时前张师长亲自部署的 “猎鹰计划” 还在耳边回响,五百人黎明小队此刻应该正在二十公里外的雪林强行军。
他转头望向车后座的两名军方参谋 —— 少校林远正反复擦拭着战术平板,上尉苏晴则盯着卫星地图上不断闪烁的红点,指尖在渤海湾区域划出焦躁的弧线。
观测点是座废弃的灯塔,锈蚀的钢架上结满冰棱。
陈宇架起军用望远镜,目镜里的港口像被按下暂停键的末日电影:集装箱整齐排列如灰色方阵,起重机吊臂凝固在半空中,连海浪拍打防波堤的痕迹都被冻成了冰雕。
最诡异的是港区寂静得可怕,没有幸存者的呼救,不见异兽的踪迹,连海风都仿佛被抽走了声音。
“不对劲。” 林远突然开口,战术平板在低温中发出轻微的嗡鸣,“港口的物资这么丰富,不可能没人觊觎,而且集装箱也不该保持这种规整度。”
他调出对比画面,屏幕蓝光映得脸色愈发苍白,“就像有人提前整理过现场。”
苏晴将卫星地图放大到极限,樱花国的海岸线在屏幕上凸起狰狞的锯齿:“更奇怪的是登陆点选择。”
她的激光笔在地图上划出刺眼的红线,“从北海道到东三省直线距离不到五百公里,而中海市足足远了三倍。除非...” 她突然转头看向陈宇,帽檐下的目光锐利如鹰。
王连长立刻咳嗽两声打破僵局:“陈老弟提供的情报,可是关系到华北平原的存亡。张师长亲自拍板的事儿,咱们执行就是!” 他的战术靴重重踏在结冰的铁板上,震落一片冰碴。
陈宇却笑着摆了摆手道:“苏参谋的疑问很合理。” 他的目光扫过港口深处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想象着里面可能存放的粮食、燃油和药品,“东三省现在是零下五十度的冰窖,就算樱花国的觉醒者装备了防寒服,在那种环境下,通讯设备会失灵,异能也会受限。”
他顿了顿,故意压低声音,“但中海市不同,这里的地下仓库能提供高于外面的环境,而且已经结冰的海水可以快速运输物资,抢到一吨粮食,就能多养活一千人。”
林远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也就是说,他们的目标不是占领城市,而是速战速决的掠夺?”
他突然调出港口布局图,手指点在地下油库的位置,“如果我是指挥官,会先控制这里,用燃油融化港口。陈宇的雷电异能本能地在指尖跃动,将掌心的雪粒蒸发成白雾。
王连长此时来到陈宇面前问道:“现在适合使用空间能力吗?”
“你找个地方,我把武器弹药放出来。” 陈宇打断他的话,目光再次投向望远镜,港口的某个集装箱阴影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反射了一瞬冷光。
苏晴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不管倭寇的目的是什么,” 她将一枚电磁地雷拍在生锈的栏杆上,金属碰撞声清脆如刀,“在渤海湾,他们的船就是棺材,而我们,就是钉棺材的人。”
“立刻派出侦察组!” 林远的声音冷得能刮下冰碴,他猛地转身,战术靴在灯塔金属地板上擦出刺耳声响。
五名士兵几乎是同时扣动雪地摩托车的油门,引擎的轰鸣撕裂风雪,像五支离弦之箭扎进茫茫雪原。
陈宇将望远镜焦距调到最大,目镜里的港口宛如一座被冰封的死城。
集装箱整齐得诡异,表面的积雪平滑如镜,没有任何脚印或爪痕 —— 在这个连风都带着兽吼声的末世,如此完美的 “整洁” 反而成了最刺眼的异常。
王连长的呼吸在防寒面罩上凝成白霜,他举起激光笔,红色光点在望远镜视野里跳动:“看三号泊位,集装箱之间的间距完全符合军用标准。还有那个 ——” 光点突然停在防波堤拐角,“起重机的吊臂角度,分明是在做吊装准备。”
“如果这里有其他势力...” 林远突然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他们要么和倭寇勾结,要么... 在等黄雀在后。”
几个参谋在不停讨论着如何选择制高点,安排合适的战术。
陈宇跟着王连长踏过及膝的积雪,靴底的防滑钉在冰面上犁出两道深痕。
前方的洼地被暴雪填平,形成一片平整的白毯,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银光——这是王连长选定的临时军火库。
他搓了搓冻得发麻的手指,冲陈宇点头示意,战术手电的光束在雪地上画出方框:"就这儿,离港口火力覆盖范围八百米,撤退路线有三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