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同志,您真的打算与那些法西斯走狗握手言和吗?”莫洛托夫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难以置信。
斯大林却只是直直地盯着莫洛托夫,面不改色:“你这是在反对我的意思吗?莫洛托夫同志?”
莫洛托夫心中一紧,赶紧解释道:“哪儿敢啊,怎么可能!我怎敢驳斥斯大林同志的意见?”他的声音有些发颤,额头上也开始冒出了一层细汗。
斯大林表面上神情自若,可话锋如刀。而差点因为这句质问被打发去古拉格的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МихайловичМолотов),已经冷汗直流。
“我只是忧虑罢了。那些法西斯分子,根本不可信啊。”
那些家伙如今正天天想方设法,用无比残酷的方式屠杀红色之人。
撇开私仇不谈,与法西斯联手,就等同于与随时可能在背后捅刀的恶魔结盟。
“同志的担心,我完全理解。我也不信任他们。可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此刻的苏联,正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别说盟友了,就连能称得上友邦的国家都没有,是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
而面对强大的德国,他们如果不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恐怕很难抵挡住德意志的进攻。
这局面,是英德两国刻意围堵的结果,也是因为苏联是世界红色的大本营。
“我们需要朋友,同志们。哪怕是下作的垃圾,为了推翻德意志帝国这个反动势力的头目,我们也必须与他们携手。”
这是斯大林苦思良久后给出的答案,也是苏联目前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能够逼得苏联走到与法西斯谈合作的这一步,足见苏联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
——尤其是粮食问题,更是严重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斯大林曾经对中亚寄予厚望,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开发。然而,如今的中亚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饥荒。
原因自然不用多说:对农业的无知,使得苏联政府将传统的半农半牧的中亚地区强行改造成了不适合的集体农庄;再加上被推出来替斯大林背锅的特罗菲姆·李森科所采取的一系列昏招,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
结果,这场最初只是在哈萨克斯坦爆发的饥荒,很快就像野火一样迅速席卷了整个中亚地区。无数的人们在饥饿中挣扎,生命垂危。
然而,苏联政府却对这场饥荒视若无睹,不仅无意拯救那些饿死的人,反而拼命掩盖自己的错误。
这让斯大林感到愈发心烦。
这样持续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暂且不提那些来自外部的威胁,单就苏联自身而言,其粮食状况已经相当拮据,这无疑会让这场饥荒变得更加严重。
——必须要乌克兰。
俄国的粮仓,黑土地带的乌克兰势在必得。
若能得到波兰也极好。虽然比不上乌克兰那般肥沃,但那片以平原为主的土地,其农业同样十分发达。
但在这些国土的上方,却横亘着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斯大林心里很清楚:即便将来这些国家一定会背叛苏联,但在眼下,他仍然必须与轴心国携手。
等推翻了德国和同盟国,再去清算那些法西斯也为时不晚。
“同志的远见卓识,确实是千真万确。”贝利亚说道。
“贝利亚同志。”
“只是,我担心会有人不理解您的良苦用心,搅动是非。”贝利亚接着说。
“那……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你应该很清楚吧?”
“当然明白,斯大林同志。”
那个在大清洗中因屠杀过多反而几乎被抹消存在的叶若夫的继任者——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Лавре?нтийПа?вловичБе?рия),如此笑容和善地回答道。
——又有人要死了。
——或者被送去古拉格。
知晓这笑容背后,贝利亚的残酷与肮脏真面目的众人,心头一阵战栗,只能叹息。
今日的苏联,依旧血腥弥漫,铁锈与鲜血的气味扑鼻而来。
......
“谨致哀悼,陛下。”
“能来此我心怀感激,公爵。”
久违地,汉斯又一次踏上了奥匈帝国的土地。
理由不言而喻,正是为了出席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葬礼。
“陛下的最后时光如何?”
“叔父安然长眠。那是主的庇佑啊。”
大公卡尔,不,现在应当称之为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一边把玩着念珠,一边开口。
汉斯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感叹。想想原本的历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如今,他却能在平静中离世,这确实可称得上是寿终正寝。
他静静的阖上双眼,更未曾见到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大战火。
“叔父和婶母将合葬于卡普齐纳教堂,正如他生前的遗愿。”卡尔一世的声音略微低沉,但却透露出一种坚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