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各位科学家们,很高兴见到你们。”
当莫洛托夫还在克里姆林宫里苦苦等待斯大林的答复时,德国那边,由爱因斯坦受汉斯之托主导的核武器开发计划——“柏林计划”(Berlin Projekt)终于踏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看看参与这项计划的成员阵容:
与爱因斯坦一起写下“爱因斯坦—西拉德信”,对曼哈顿计划的启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Leo Szilard);
在哥廷根大学时期被汉斯亲自招募,从而没有返回美国,而是留在祖先的故乡——德国(奥本海默出身于德裔犹太人家庭)的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与奥本海默一样,在奥匈帝国出身、经汉斯说服渡来德国,以“约翰·路德维希·冯·诺依曼”(Johann Ludwig von Neumann)之名活动的年轻天才——约翰·冯·诺依曼;
丹麦的着名物理学家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以及他的学生、同时也是纳粹核武器计划“铀工程(Uranprojekt)”核心人物的德国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不久前在波兰以国葬礼下葬的居里夫人的长女,继承了母亲天才血脉的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和她的丈夫、同时是居里夫人的弟子——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
随着拉罗克的影响,意大利也开始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恩利克·费米(Enrico Fermi)为了保护犹太人妻子,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也投身于德国阵营......这些在学界早已声名远扬的星辰,如今悉数汇聚于此。
“想必爱因斯坦博士已经向诸位说明了,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法西斯势力之前抢先开发出核武器,以此阻止他们。”
汉斯话音刚落,听到“法西斯”一词,奥本海默、冯·诺依曼、玻尔等犹太裔科学家手上都不自觉攥紧了拳头。
在座的,没有人不知道法西斯对犹太人犯下的残酷暴行;也没有人对此能无动于衷。
爱因斯坦之所以挺身而出,率先领导柏林计划,原因便在于此。
“当然,我明白,有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将科学作为战争的工具。但如今人类头顶正笼罩着前所未有的深重黑暗,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出这种不幸的选择。轴心国的暴行一日比一日更加肆无忌惮,而苏联也隐隐有与他们携手的迹象。”
当然,目前他们掌握的情报还只是“法苏之间有过某种接触”这种程度,但两方若真要谈,又能谈些什么呢?答案昭然若揭。
“若就此任由轴心国吞噬整个世界,那么人类的未来将荡然无存,我们苦心守护的和平也会随之化为乌有。”
汉斯停顿片刻,继续说道:
“我不会说什么‘一切重担由我一人来背负’的空话。毕竟,负担这种东西,并不会因为别人愿意替你分担就真的轻了。
我只恳请各位,作为成年人,作为肩负责任的长辈,将来能为孩子们留下的,不是漆黑绝望的未来,而是充满繁荣与和平的光明前路。怀着这样的信念来投身于这项计划。”
啪啪啪啪啪啪!
演讲落幕,科学家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有人是为全人类鼓掌,有人是为了家人,还有人是为了祖国。
“辛苦了,总理先生。这下终于是个开始了。”
“嗯,爱因斯坦博士。今后就拜托您了。”
“当然。”
“总理,请稍等一下......”
汉斯正与爱因斯坦握手时,秘书凑过来,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该死的小鬼子。”
那消息足以让他深深皱起眉头。
......
“苏维埃联邦决定接受贵国的要求。”
“是吗?”
几天后,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答复,赖伐尔脸上顿时浮现出喜色。
只是,传话的莫洛托夫神情却依旧满是踌躇与不安。
法国的要求固然能让法国获益,但代价却是苏联必须冒着风险。
‘坦克与航空技术交流姑且不论,还要我们先出面去吸引德国的目光。’
至于如何吸引,答案不言而喻。
‘不过,这也并非毫无道理......’
法国当下最迫切的,仍是重新武装。
毕竟,没有武器,根本无法打仗。
然而若是就这样贸然宣布重整军备,德国必然会立刻宣战,挥师直逼巴黎。法国急需一种能让德国投鼠忌器的屏障。
而拉罗克想到的屏障,正是苏联。
即便身负伤痕,苏联依旧是那头庞大的北方巨熊。一旦它行动起来,德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