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说现在的我们知道天地生在一个大宇宙中的银河系里的小恒星系太阳系的一个星球上,宇宙是每分每秒都在无穷无尽的不断膨胀的,宇宙中又有很多的星系和星球。
而不是天圆地盖、也不是宋人提出的“混元一炁”等,这就是最简单的宇宙观。
我们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宋儒提倡“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这些都是不同的社会实践观的差距。
所以,不要小看这次的鹅湖之会,它的成功举办虽然并不起眼,但这场会议的内容却影响了后世的华夏思想千年。
而辛弃疾,他作为朱熹的好友参与了这场哲学辩证会议,纵然他不是里面的主角。】
朱元璋见到天幕演绎后世的宇宙观时,才发觉了唯物世界的伟大和浩渺。
只见原本还在地球的一座山脉上的视角,被不断的拉大放远,逐渐山脉也在镜头的拉伸下显得渺小,直到突破了云层。
来到了天上,一颗蔚蓝的星球出现在了天幕之中,这个场面无疑给了古人们巨大的震惊。
我们生活的土地居然是一个球!并且球在一片黑漆漆的混沌中!
而视角没有暂停,仍是继续的拉伸放大,相邻的,人们只在白天看到的太阳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出现了。
那就是太阳吗?太阳居然有这么大,比月亮大了这么多!
镜头继续拉伸放大,直到出了太阳系,出了银河系,最后一直到现代所猜测的宇宙形态为静止画面。
良久之后,观看了此幕的古人们才缓缓的回过神来。
朱元璋道:“天地之外居然如此浩渺,我大明在这个星球上显得很小,可放在天地之外,这颗星球也变得渺小了。”
太子爷朱标笑道:“父皇,何以感慨天地之浩渺和自身之渺小?您莫不是忘了苏东坡的《赤壁赋》?”
老朱听后自然是想起来了,他哈哈一笑,道:“宋朝人还真是这样的会讲道理。”
“明明是皇帝和朝廷的无能,无法一直完成大一统。”
“咱可是记得宋朝为了圆自己的面子,让这个中原正统王朝更名副其实,所以硬生生从《春秋》里追溯经义,将大一统认定成了.......”
老朱有点卡壳,看天幕久了不知道哪个词该怎么说了,随后他好像想到了什么,“对了,用天幕的后世之词来说就是文化上的文明上的大一统!”
不强行解释经义的话,大宋王朝的正统性到底还在不在了?
不解释的话,那大宋岂不是真的成了番邦之国,而辽国成了中原正统?
虽然大辽也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双方互不相让,据理力争了很多年。
可在经义注释和法理来源以及合法性解释上,大辽始终辩不过大宋的学者。
思及到此,朱标道:“大宋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也是适用于当今之世的。后世的思想明显是更先进的,但不知是否适用于我大明呢?”
不常打断爷俩说话的马皇后倒是这次开了个口,“标儿,后世之道理也只是浅给我们提及了一下,我们又怎么知道全貌呢?”
“不知道全貌,怎么知道能否适用?”
朱标恍然一笑。
“怕是我大明也无那个能力能够推衍出后世的道理啊!”
虽然天幕带着古人们看了一次宇宙,又浅显的提了几句后世的思想,但这又不能直接将科技树上的光点直接点亮。
你让唐朝人看了一遍飞机,之后告诉他:你,给我做一个!
唐人:???so?唐?
【七年后的一个冬天的傍晚,病中的辛弃疾正在凭窗远眺,欣赏雪景。
突然看见夕阳辉映的远方白路上,一人骑着大红马直奔他的庄园而来。
辛弃疾当时那就两眼一亮,感觉自己是病痛全消,那也不疼那都舒服了,他转身下楼策马相迎。
来客是他的老朋友,名叫陈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和辛弃疾一样为人才气超迈,喜谈战争军事。
说起来陈亮大家可能不熟悉,如果说陈亮的字,那大家肯定就知道了。
陈亮,字同甫。
就是辛弃疾多首着名作品里的那个“陈同甫”!
这下,大家熟悉了吧?
所以说,交朋友是个学问。
如果没有李白,别说千年后,唐朝百年后都不会有人记得“岑夫子,丹丘生”。
如果没有王勃,谁还记得那个阎都督?华夏几千年地方上的长官何其的多?纵然能为一地长官的都是当时有本事的人杰,但放在华夏的历史长河里,那就不怎么显眼了。
俩人在庄园前的石桥上下马相拥,感慨万端。
在随后十来天的相聚中,纵谈国事,为大宋的山河残缺痛心疾首,并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大业奋斗不止。
与陈亮别后,辛弃疾抑制不住雄心壮志,奋笔疾书《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其中: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以明自己满腔的爱国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