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进行得很顺利。节目组对林小满的真诚和产品的品质赞不绝口。
节目播出后,效果远超预期。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林小满的手机几乎被打爆。
"小满,我们得扩大生产了。"陈大山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既兴奋又担忧。
林小满点点头:"但是不能因为扩大生产就降低品质。我想,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她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品质标准,农户负责种植和初加工。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陈大山眼前一亮:"好主意!我这就去联系村民。"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大干一场时,问题出现了。
首先是资金问题。扩大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有了"舌尖"的曝光,但银行贷款审批还需要时间。
其次是技术问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必须引入机械化生产。但如何在机械化和传统工艺之间找到平衡,是个难题。
最让林小满头疼的是,有村民开始偷工减料。为了赶进度,有的村民省略了筛选环节,导致一批产品的品质不达标。
"这样不行。"林小满严肃地说,"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她连夜制定了详细的生产标准和奖惩制度,还组织了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保证品质。
就在这时,苏雨晴再次出现了。
"听说你们遇到困难了?"她依然优雅从容,"要不要考虑合作?我们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林小满犹豫了。她知道,接受"山野之味"的帮助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但也意味着失去自主权。
"让我考虑一下。"她说。
晚上,林小满来到父亲床前。林父的身体已经好多了,能下床走动了。
"爸,我该怎么办?"林小满把烦恼告诉了父亲。
林父慈爱地看着女儿:"小满,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我教你挑山核桃的事吗?"
林小满点点头。她记得,父亲总是说,要挑那些饱满的、没有虫眼的。
"做人和挑山核桃一样,"林父说,"要懂得取舍。有些东西,看似诱人,但未必适合你。"
林小满豁然开朗。第二天,她婉拒了苏雨晴的提议。
"谢谢苏总的好意,"她说,"但是我想走自己的路。"
苏雨晴有些意外,但很快笑了:"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如果改变主意了,随时联系我。"
送走苏雨晴,林小满和陈大山开始寻找其他解决方案。他们联系了农业专家,改良了生产工艺;申请了政府扶持项目,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建立了溯源系统,确保每一瓶山核桃酱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农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们的产品不仅打开了全国市场,还接到了海外订单。
庆功宴上,林小满举杯致辞:"这一切,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们要记住,品质是我们的生命线,诚信是我们的根本......"
话音未落,她的手机响了。是一个国际长途。
"林小姐,我们是米其林指南的评审团队......"
米其林指南的邀约让林小满既兴奋又忐忑。她知道,这是一个将青山村特产推向国际舞台的绝佳机会,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林小满在会议上说,"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
陈大山点头赞同:"我联系了几家设备供应商,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加工设备,但关键工序还是由老师傅手工完成。"
经过紧张的筹备,他们终于建成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产基地。米其林的评审团队来访时,对林小满的理念赞不绝口。
"你们完美地平衡了传统与创新。"主评审说,"这正是我们寻找的味道。"
不久后,青山村的山核桃酱成功入选米其林推荐产品。这个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订单如潮水般涌来,林小满和陈大山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们没有忘记初心,始终坚持品质第一。
一天,林小满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是一位法国美食家的邀请,希望她能去巴黎参加一个国际美食展。
"这是个好机会。"陈大山说,"但是......"他欲言又止。
"怎么了?"林小满问。
陈大山深吸一口气:"小满,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我们为什么不把青山村打造成一个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呢?"
林小满眼睛一亮:"你是说,发展乡村旅游?"
"对!"陈大山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建一个山核桃博物馆,开设手工体验课程,还可以发展民宿......"
两人越说越兴奋,连夜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
在巴黎的美食展上,林小满不仅成功推广了产品,还结识了许多国际合作伙伴。她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的乡村文化非常感兴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