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盗墓:来自一位南派土夫子的自传 > 第212章 来自本地人的偏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个偏方,也只有我们这里的人知道……”

“不过地茶可不能多喝,比泻药的劲儿还大,吃的什么都能拉出来,一点营养都留不住……”

当听到这活死人菇居然还有助排泄的偏方,我们立马就像是见到活救星一样,赶紧打断了甘大爷的话,眼睛放光的问道:“阿伯,什么是地茶啊?哪里能弄得到?”

甘大爷对我们也没有丝毫戒备,继续说道:“这地茶实际上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天灵地宝,就是生长在溶洞里的一种苔藓,只不过制作的有点麻烦……”

“要先用水淘洗干净,再用滚水煮开,晾干之后磨成粉……”

甘大爷的那张嘴一开口就像是机关枪叨叨个没完没了,我这才终于确定了,他是个话痨!

应该是他平时一个人生活,没有说话的对象,现在终于遇到个可以说话的了,所以一开口就无限扩句。

但我们现在心里正急,实在是没心情听他说细节,只能不停的把他话的话打断,去问重点:“阿伯,您刚才说平时在家也喝点地茶,那您家现在有吗?我们可以给钱买您的!”

“有啊!多着呢!”

甘大爷豪爽的笑道:“还给什么钱啊,我这一个孤寡老头子,十几年都没出过山了,你就算是给我再多的钱,我都用不上!”

“我记得十几年前那次出去,哦不对,应该有二十年了,那时候我身体还好,出去是因为……”

二叔一听这话题又唠跑偏了,赶紧拉回正题,问道:“阿伯,那您家在哪儿?”

甘大爷的话题被我们接连打断,他也没生气,也这才看出我们好像很急,手指了指水库对面,笑说道:“就在河对岸,划船到对岸有一条小路,顺着小路走两个弯儿,那条路还是我开出来的,本来那是没有路的……”

这怎么话题又跑偏了啊!

咱能先回家喝杯茶,然后再慢慢的唠吗?

“阿伯,咱们要不先上船再说吧!”二叔看了看旁边纤绳固定的一艘破旧的小渔船,忙着过去松开纤绳。

“行行……上船!上船!你们可别看我的这艘木船破,已经跟了我几十年了,还是楠木的呢……”

老天爷!这个甘大爷到底是多久没跟人说话了啊!

我们几人上了船,二叔尽可能的把黄金权杖避开甘大爷的视线。

除了这柄黄金权杖之外,我们这次的收获还有小半背包的陪葬品,此时正背在我的身上,数量并不多,总共也就只有十来斤,大大小小的有将近二十件明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余的全部都为了减轻负重,在途中扔掉了。

我同样也尽可能小心翼翼的不让背包里的明器发出碰撞声,以免被甘大爷怀疑。

不过甘大爷看上去非常的淳朴,全程都沉浸在‘嘴瘾’上,不停的絮叨他自己的事儿,对我们并没有任何的打听,关于我们说的地质考察队身份,他看上去也没有丝毫的怀疑。

一路上的絮叨中,我们也知道,这个甘大爷今年已经八十五高龄,膝下没有子女,老伴儿走的也比较早。

在清末年间,这附近的山里还有很多村子,九成都姓‘甘’以打猎为生,直到解放后,为了生活方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附近山里的村民全都集体搬了出去,但也有少数人选择继续留下来。

甘大爷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孑然一身,无亲无故,搬到哪儿都是住,留在这里还能靠山吃山,以打渔为生。

当时跟甘大爷有同样想法的也有十来户,只不过现在就只剩下甘大爷一个人了,在这深山里十年如一日的打渔为生,突然遇到了人能说说话,也难怪他一开口就像是机关枪突突个不停。

至于甘大爷的这个‘甘’姓,跟干越王的‘干’同音,我们也有想过他可能是干越王的后裔,或者是干越王墓的守墓人后代,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即便是到了现在,也还有很多地区有‘守墓村’。

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的猜测,并无从考证。

船到岸后,甘大爷带着我们从小路穿过一片山丘树林,在一个平坦的山坳里坐落着一个小村庄。

严格的来说,应该是一个村庄的遗迹,基本上所有的石房都已经倒塌,被茂密的杂草绿藤覆盖,勉强能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的痕迹。

唯独有一处地势略高的位置,坐落在一所被爬山虎覆盖的三间小房,房子的周围用干树枝拦了一个院子,院子里种了一些野菜,绳上晾晒着很多鱼干,和几张渔网,还拴着好几条大黄狗冲着我们汪汪直叫。

不得不说,这种远离闹市,深居山野,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确实别有一番味道。

要说唯一的缺点,那就是容易把人憋出话痨……

“赶快进来……赶快进来……”

“我这地方,可是有差不多十年没人来咯,以前我隔壁还住着一个卵仔天天陪我说话,但现在只能我说,他听着了……”

甘大爷推开院门,又用手指了指院门口没多远的一个坟头表情有些玩味的笑了笑,紧接着又惆怅起来,叹了一声:“哎……那个卵仔倒是好,死在了我前头,还有人帮他堆个坟,我就不行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