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乱世枭雄,从县令之子到帝王 > 第134章 反间计(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武阳轻声道,语气如同午后的风那般温柔,却蕴藏着寒意。

坐在他对面的唐承安神色凝重,点头称是:“谢必安若是只凭这几封密信便起疑,那便不是我们所认知的谢大帅了。”

武阳放下茶盏,目光望向远方:“诸葛长明跟随谢必安近十年,两人之间不是没有裂痕,但信任的根基尚在。若想动摇这份信任,单靠子衡的几封书信,远远不够。”

唐承安缓声道:“属下也是这般想。只是……接下来,谢必安会如何应对呢?”

武阳目光深邃,缓缓一笑:“不外乎试探。若他真是个久经战场之人,定然不会贸然发难,而是先试诸葛之心。”

……

而此时,在数百里外的大营之中,谢必安正坐于主将大帐,眉头紧锁,眼前放着一摞送来的密信。

“……诸葛长明于行军途中屡有微词,言大帅多不听其谏言……攻下郑南后,治理方略亦多偏离大帅原意……牙门三将对其言听计从……此番末将被遣留守,实感其有意排斥……不知三将与其是否另有图谋……”

谢必安脸色沉了几分,他沉默良久,屏退帐中众人,只留下王瑾。

“大帅?”王瑾轻声问。

谢必安望着空荡的大帐,缓缓开口:“诸葛长明跟随我十年,从无二心。他的妻儿孙子都在我府中抚养,他若真有异志,岂不是要断己根基?”

王瑾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道:“大帅信得过他,但将士却未必都信得过。周子衡之言虽未明指,但意在言外。若军中众将多有此想法,即便无事,也会惹出事来。”

谢必安点点头,却依然神情不定。

王瑾见状,提议道:“大帅若要知其忠心,不妨设下试探。如今我们正筹谋进攻古涪郡,需集中兵力,便可借此为由,命诸葛长明率牙门三将撤回大营,只留周子衡与五千人守郑南,观其反应。”

谢必安目光一亮,点头道:“此计甚妙。若他遵令而行,自无问题。若有推脱搪塞,再议不迟。”

他旋即吩咐亲信传令官:“书令一封,速送巴镇。”

军令大致如下:

“军师诸葛长明阅,现古涪郡形势严峻,本帅决意倾尽兵力一举攻破,望尔即率牙门三将,携主力军返回本营,周子衡留守郑南,率五千兵马维稳。务在五日内完成军伍整编,勿误军机。”

传令官领命,带着军令披甲上马,转瞬消失在黄尘飞扬中。

……

夜幕降临,谢必安倚坐在案前,烛火映照着他铁雕般的脸庞。他眼中不再有怒意,反倒透出一股若隐若现的忧虑。

“十年……”他低声自语,“诸葛先生啊,愿你不负本帅信任。”

王瑾静静站在一旁,并未出声打扰。他知道,此刻的大帅不是那个睥睨群雄的军中猛虎,而是一个与生死兄弟关系交织在一起、需要判断忠奸的孤胆决策者。

帐外风起,旌旗猎猎作响,战争的阴影正在悄然聚集,而诸葛长明的命运,似乎也在这封军令中悄然改变。

而数日之后,巴镇方向的回应,又将成为这一场惊心动魄博弈中的关键转折。

——

巴镇,初夏的阳光炽烈如火,远处荒山静默如虎伏野,蝉鸣声阵阵,仿佛也被战火惊得躁动不安。五里之外,一片广阔军营坐落在丘陵之间,谢家军的旗帜高悬,在热浪中猎猎作响。

营中主帐内,一场军议正在激烈展开。

“缩头乌龟!这卫钟简直就是一只缩头乌龟!”李仲庸猛地一拍案几,脸色铁青,胡须乱颤,吼声中透出压抑不住的愤怒,“连着三日攻城,他就是不出战!老子站在城下骂得他祖宗十八代,他竟连个屁都不放一个!”

“李将军息怒。”孙景曜皱眉劝道,“卫钟此人性情谨慎,守城素有一手,硬攻无益。”

“硬攻无益?我们伤亡多少了?你去看看弟兄们的伤亡簿!这仗是这么打的吗?”李仲庸气得站起身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手中长剑轻轻敲打掌心,声声刺耳,“谢大帅给了几万兵马,我们在这儿围了三日,除了累死弟兄,啥都没捞着!”

营帐中诸将面色各异,有的低头不语,有的皱眉沉思。

诸葛长明坐于主位之侧,一袭青袍未动分毫,宛如老松静坐风中。他拈着案上一枚黑子,轻轻放入棋盘正中央,“李将军说得不错,三次强攻,损兵七百有余,城头却未破寸土。”

“那诸葛先生还不着急?”李仲庸有些不悦道,“我头发都白了几根,诸葛先生倒一副稳如泰山的模样。”

诸葛长明抬眸看他,微微一笑,“不急,胜负未分,何来焦躁?”他转头看向一旁一直沉默的赵玄清,“赵将军,粮草还可支撑多久?”

赵玄清脸色有些不自然,略一顿,答道:“若无外援,最多半月。”

“半月。”诸葛长明点头,语气温和得像在聊天,“足矣。”

此言一出,营中一时沉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