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05年、06年吧。就像你说的,刚开始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小样,除了钢琴还有MIDI键盘,包括编曲机,自己可能是随性弹一些零碎的东西,其实也是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去拓展自己全方位的能力,一点一点慢慢来。直到现在,因为音乐的流派太多了,曲风也太多了,再好的制作人,创作家通常也就擅长那么几种曲风,很厉害的大家掌握更多的曲风,但是也没有人说能包办所有类别的风格,哪怕只是编曲家也不会。所以学无止境,直到现在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学习更多的东西,更多的元素。乐器啊,世界音乐太多的东西可以去学习,所以一点一点积累吧。就像阅读一样,你走过一个国家图书馆,终其一生也看不了十分之一。音乐这个海洋太浩瀚了。
【公选课】发唱片,签海蝶,面对歌迷
新京报:说到创作经历,从第一张开始,完全是自己一手包办,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瓶颈或者困难的状态,是靠什么坚持过来的?
许嵩:第一张《自定义》其实挺顺利,在创作方面没有任何障碍。障碍来自身体方面,因为那个时候很累,天天熬夜,因为我不光是写了词曲就了事了,都是自己做。也不是说没有钱去找别人,其实也可以,但是就想证明一下自己。编曲、混音、录音,母带制作,很多的时间都是埋头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这些,所以当时脊椎病、咽炎、腰肌劳损,各种有的没的全都袭来,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我已经到了眩晕去医院的程度。嗓子做雾化、理疗,医生给我在脖子上配了架子,扣在头上。我就戴着这个架子看电脑,就这么顶着干。那个时候主要的障碍就来自于这些,有的时候你脑子不累,但是身体没有办法跟上你的大脑,做第二张专辑我就开始改变了,做一些运动调整。
新京报:你创作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的?大概什么状态下会有灵感,在什么状态下写歌?
许嵩:写歌分几块,作词我很随机,手机里有语音备忘录,录了几百几千条,可能就是一个题目,一个契机。还有一种是在音乐状态下,练琴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和弦的连接还不错,或者一段旋律还不错,也会记录下来。我会把它算作有心在创作。走在路上,在飞机上,旅途中的灵感就是一个无意识的状态,没准备写歌,即兴的想到一些东西。有心和无心的都有,等要创作的时候再拿出来发散,它可能只有几句,感性的那个点你记录下来了,回头再用理性去扩展它。其实每一个作品,我觉得都是理性跟感性的结合,既需要理性的精心制作,同时要有那一些闪光点,那个闪光点可能不是你理性构建的,是你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想法。
新京报:那么其实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真的受众变多,开始红了呢,有什么节点吗?
许嵩:我前两张专辑都是自己小范围发行。那个时候你并不会直接面对到歌迷,没有跟媒体朋友的见面,这些互动是缺失的,所以不会有直观的感受。我只会在大街小巷走的时候偶尔听到自己的歌,还挺高兴。开始有直观感受是第三张专辑《苏格拉没有底》,来到海蝶音乐以后。专辑完成以后,我们有一些歌迷的签售见面会,当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蜂拥而至,把整个商场给堵了,我才开始意识到网上的这些数字都是有血有肉的。
新京报:曾经为很多游戏写过歌曲,包括搜狐《天龙八部》《仙剑》等等,你觉得这些会左右自己的粉丝构成吗?接单完成工作和自己创作的心态有何不一样?
许嵩:接这些工作的时候我还小,当时还没有签约,搜狐直接找到我这边。对我个人来说,会把这两件事情分得很开。做专辑是表达一些自己的生活和想法。给客户做音乐,有很多要求和预设,我能配合就可以配合,如果做不到,我会告诉他这个事情做不了,就算了。你见到的这些可能是合作成功的,也有合作失败的。合作失败的,我提供的歌曲,他觉得我不要这样的,要汪峰那种的,那您去找汪峰好了。
新京报:所以签约海蝶以后,有了唱片公司后,跟你最初独立制作有哪些异同?
许嵩:最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宣传,你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知道,通过媒体,包括公司组织一些活动,会让你的音乐被更多人知道。此外不同的是演出、代言、广告。音乐方面其实没有太大不一样,后面的专辑也是我自己去创作完成的。
新京报:保持创作方面相对独立的状态。
许嵩:对,我提供什么歌大家听一下,就发行,没有任何修改。没有人会给我一个方向,或者指定什么风格,这些我也不会理它。
【专业课】游山水,修词曲,不如吃茶
新京报:说到新专辑《不如吃茶去》,了解到这句话出自赵朴初禅茶诗《呤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很好奇你最早接触到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