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309章 冶金部技术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良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心中暗自感叹。

在他的记忆中,这种带炉修补技术在八十年代确实还不普及,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国内推广。

“其实原理并不复杂。”沈良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配比。”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炉壁断面图,“高温下的炉壁修补,最大的难题是热胀冷缩。普通的耐火材料在高温下会因为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新的裂缝。”

“那你是怎么解决的?”王建设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在标准的耐火泥浆中加入了特殊的添加剂。”沈良继续在黑板上写着化学公式,“主要是硅酸铝纤维和少量的金属氧化物,这样可以提高材料的韧性,减少热应力。”

李专家皱着眉头盯着黑板上的公式,心中越来越不安。这些配方他从未见过,但从理论上看似乎很有道理。

“另外,”沈良转过身来,“施工工艺也很关键。不能一次性涂抹太厚,要分层进行,每层控制在3-5毫米,这样可以保证材料的均匀性。”

老张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忍不住问道:“小沈,你这技术是从哪本书上学的?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沈良心中一紧,但表面上却很平静:“是我综合了几本国外的技术资料总结出来的。您知道,现在信息交流不太方便,很多先进技术我们接触不到。”

“国外的技术资料?”李专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话题,“你能说说是哪些资料吗?”

沈良知道李专家在试探他,但他早有准备:“主要是《高温工业炉窑维护技术》和《现代耐火材料应用手册》,都是德国和日本的技术文献。”

这两本书确实存在,但在1980年的中国几乎不可能见到。沈良赌的就是李专家也没看过。

果然,李专家的脸色有些尴尬。作为厂里的技术权威,他确实没有渠道接触到这些国外的前沿资料。

“看来小沈平时很用功啊。”陈建国满意地点点头,“我们厂就需要这样肯钻研的技术人员。”

“陈厂长过奖了。”沈良谦虚地说道,但心中却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这时,车间主任老刘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陈厂长,好消息!2号炉的产量比昨天提高了8%,而且钢水的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什么?”陈建国一愣,“怎么可能?”

“千真万确!”老刘兴奋地说道,“化验室的数据出来了,硫含量降低了0.03%,磷含量也有所下降。”

王建设也有些惊讶:“这是怎么回事?”

沈良心中暗笑,这个结果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在修补炉壁的时候,特意在泥浆中添加了一些稀土元素,这些元素在高温下会起到净化钢水的作用。

“可能是修补后炉壁的密封性更好了,减少了空气的渗入。”沈良故意说得很保守,“空气中的氧气会增加钢水中的氧含量,影响钢材质量。”

“原来如此。”王建设点点头,但心中对沈良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李专家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本来想看沈良的笑话,没想到反倒让这小子大出风头。

“咳咳,”他清了清嗓子,“产量提高可能只是暂时的,还需要长期观察才能下结论。”

“李专家说得对,”沈良淡淡地说道,“不过我觉得至少可以连续观察一个月。如果一个月内产量和质量都能保持这个水平,那就说明这个技术是可行的。”

“一个月?”李专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那如果一个月内出现任何问题呢?”

沈良早就看出了李专家的心思,这老家伙分明是想给他挖坑。

“如果一个月内因为我的技术原因导致产量下降或质量问题,我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沈良毫不犹豫地说道。

“好!”李专家拍手叫好,“既然沈工程师这么有信心,那我们就以一个月为期限。如果成功了,我亲自向厂部申请给你记功;如果失败了…”

“如果失败了,我主动申请调离技术岗位。”沈良接过话茬。

全车间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赌注未免太大了。

陈建国有些担心:“小沈,你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

“陈厂长,有时候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沈良的声音很平静,“我们的技术如果总是止步不前,早晚会被淘汰的。”

王建设深深地看了沈良一眼,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自信和魄力。

“既然你们都同意了,那我就做个见证人。”王建设严肃地说道,“一个月后我们再来看结果。”

就在这时,厂门口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

“谁来了?”陈建国疑惑地问道。

老刘跑出去看了看,回来后脸色有些奇怪:“陈厂长,是市里的领导来了,还有几个穿中山装的人,看起来像是省里的干部。”

“省里的?”陈建国一惊,“他们来干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