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小王,村里的后起之秀,穿着件时髦的夹克衫,拉链拉到一半,脖子上挂着个耳机,线耷拉在胸前,一看就是年轻人的时髦打扮。但这时候他摘了耳机,听得格外认真,耳朵都竖得像兔子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他眼神里闪烁着对新事物的渴望,像那追逐光明的飞蛾,义无反顾。站起来就说:“叔伯婶子们,咱们也得跟上时代,互联网、新技术,都是咱发展的好帮手!就好比那诸葛亮借东风,咱们现在有了互联网这股东风,得好好利用起来。咱们可以开个直播,把村里的日常、手艺活儿、农产品种植过程都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咱村,人气有了,啥都好说。你们知道吗,邻村有个小伙子,就是靠直播自家的果园,把水果都卖出去了,还吸引了好多游客去采摘。咱们也能行!不能老是守着老一套,得敢于尝试新东西。”
这一夜,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他们的心。老中青三代,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道理,但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相连,出奇地一致。大伙儿围着火堆,你一言我一语,心与心的距离,就在这温暖的火光中,越拉越近,仿若那紧密相连的拼图,共同拼凑出茅山涡美好的未来。
正说着,村里的会计老张匆匆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账本,神色有些凝重,仿若背负着千斤重担,那表情,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大伙先停停,我刚算了笔账,咱要搞这些项目,启动资金可不少,咱村里现在手头紧,这钱从哪儿来,得好好合计合计。” 这一问,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热闹的场面,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思索,开始绞尽脑汁琢磨起办法来。此时,李大爷皱着眉头,猛吸了一口旱烟,缓缓说道:“要不,咱把村里那片老果园抵押出去,换点钱先启动着?那果园虽说每年也能卖点果子,但挣得不多,抵押出去,说不定能换来大发展。” 张婶一听,立马反对:“那可不行,那果园可是咱村的摇钱树,抵押了,以后靠啥?再说了,那果园是老一辈人辛辛苦苦种起来的,承载着多少回忆,咋能说抵押就抵押?” 小王也陷入沉思,突然他眼睛一亮:“要不咱试试众筹?现在城里人都喜欢新鲜玩意儿,咱把咱的项目包装一下,在网上发起众筹,说不定能行。” 众人听了,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觉得可行,有的则担心风险。“众筹这事儿靠谱吗?要是筹不到钱咋办?”“万一筹到钱了,咋分利益呢?”“而且咱也不懂咋弄啊,这不是瞎折腾嘛。”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矛盾与冲突在这小小的火堆旁瞬间爆发,人性在这场讨论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保守,守着传统的观念不愿改变;有人激进,想要抓住机遇大胆尝试;有人为了集体利益甘愿冒险,有人则因担忧风险而踌躇不前。这场关于资金的讨论,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它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茅山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更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乡村发展融资难等深层次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社会关系也在这碰撞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未来的路,究竟该何去何从,仿佛陷入了一团迷雾,等待着有人去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