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说书人:讲述小故事 > 第14章 西汉第11位皇帝汉元帝刘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章 西汉第11位皇帝汉元帝刘爽

苏格拉底痛苦论:

如果把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部分。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现实与我们理想难免有所差距,如果总是怨天尤人,苦闷烦躁,导致思想更加消极低落,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既然现实不可改变和不摆正态度,从内因着手改变从政阻碍我们发展的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以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

咱们来讲一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汉元帝刘爽,他特别在哪儿呢?从微观上看啊,刘爽的人生经历没啥亮点,黑点倒是不少,他做的事儿说的话综合起来会让绝大多数吃瓜群众血压拉满,从宏观上来看呢,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也在刘爽执政的16年间,所以很多人对刘氏的态度啊都是略过很多书籍和纪录片里啊,讲完昭宣之日紧接着就跳跳到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就好像西汉后期呀,这几个皇帝不存在一样,为啥呢?可能啊是因为没有收视率,可能是因为观众对他们没有好奇心,更可能啊是因为没人喜欢走下坡路,毕竟啊没人喜欢坏结局嘛,所以面对悲剧,面对让人心情沉重,低落跟愤怒的东西,我们的第一反应啊都是回避,现在社会你是真没地儿跑啊,他是真按在地上打你呀,所以与其被动挨打,咱还不如主动啊去了解悲剧,认真的研究研究中国古代王朝衰落的原因,从中啊总结出有用的东西用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所谓的前人的智慧,这才是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我知道写后期史没有什么流量但还是得让我了解前人的故事有句话说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结前人失败的原因才会越走越远。

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少时经历:儒术的浸染与父皇的警示

朕生于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乃孝宣皇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之子。幼时居未央宫,耳濡目染皆经术文章。“朕天性柔仁,尤好儒术”,尝从名儒萧望之、周堪习《论语》《春秋》,深信"为政以德"之说。

然父皇宣帝以刑名法治国,任用文法吏,整饬吏治,朝纲肃然。朕尝侍侧,见其决狱严明,遂进言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宽以治国。"父皇闻言色变,厉声斥朕: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效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言罢叹息,谓侍臣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彼时朕不解其意,反以为父皇苛察少恩。及至登基,方知治国非空谈仁义所能济。

即位之初:儒术治国的理想

黄龙元年(前49年),父皇崩,朕以太子继位,改元初元。

朕欲革除前朝严苛之风,遂推行新政:

1. 罢黜苛法:减省律令,废除"诽谤诋欺法",放宽言论。

2. 重用儒臣:以萧望之为前将军、领尚书事,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参朝政。

3. 轻徭薄赋:减免田租,赈济灾民,欲效文景之治。

然朕之优柔,终致权柄旁落。

朝堂之争:儒臣、外戚与宦官的角力

朕本倚重萧望之、周堪等儒臣,然外戚史高(大司马、车骑将军)与宦官弘恭、石显深谙权术,渐掌机要。

萧望之性刚直,屡劾宦官专权,弘恭、石显遂诬其"朋党营私,毁谤天子"。朕一时糊涂,下诏收望之入狱。望之不堪受辱,饮鸩自尽。及闻其死,朕大悔,泣曰:

"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

然悔之晚矣。自此,石显权势日盛,朕虽知其奸,却因体弱多病,无力整肃,终使朝政渐腐。

匈奴与昭君:和亲之策与终身之憾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汉女以固盟好。朕不欲兴兵,遂从和亲之议。

宫女王嫱(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画像被丑化,朕未察其美,随意点选。及至辞行,昭君盛装觐见,"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朕惊愕失色,然天子一言,岂能反悔?

单于得昭君,大喜,上书愿保塞安边。朕虽得"边境安宁"之名,然每思昭君远嫁漠北,终身不得归,未尝不扼腕叹息。

晚年反思:守成之君的无奈

朕自知非雄主,亦无父皇之明断。外戚史氏、许氏专权,宦官石显弄政,而朕病体缠绵,无力制衡。

临终前,朕忆及宣帝昔日之言——"乱我家者,太子也",不禁苦笑。

朕一生崇儒,然儒术未能安邦;朕欲行仁政,然仁弱反致权奸横行。

后世或讥朕"优柔寡断",朕亦不辩。

“若问朕此生何感?”

“唯有四字——力不从心。”

制度改革:儒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朕即位之初,深信"礼乐兴而刑罚措",故欲以周政改制,然推行之际,方知世事艰难。

1. 选官制度的调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