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雨频霜断气清和
谷雨者,雨润百谷,脾统四脏,如轮轴居中,四方辐辏。芩儿与茯翁以“通动醒清”之法,拨脾胃之枢机,化湿热之胶结,正是“脾健则万邪难侵,土旺则四气调和”的至理演绎。看官须知,医道如茶道,需清浊自分,刚柔相济,此回不过初品湿茶韵味,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谷雨·咏茯苓》
谷雨云深锁翠岗,茯翁煮茗泛清香。
三春露润松根玉,九畹风翻橘叶霜。
甘淡能通脾土滞,辛温可化胃中疡。
最宜茶煮清明后,一枕清眠到夕阳。
预告·第六回 立夏·夏气始胜清心火 麦秋至时补心阴
且说芩儿等别过茶乡百姓,行至中原麦区,忽见田野里麦穗未熟先枯,农夫们面赤心烦,夜不能寐,更有孩童患“暑疖”,遍体疮疡,脓水淋漓。细查之下,方知今岁立夏节气,少阴君火主气,阳明燥金客气,水火不济,致“心阳亢盛,阴液不足”。正焦虑间,忽闻麦田深处传来击缶之声,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踏麦浪而来,鬓边插着麦花,腰间悬挂的锦囊里装着麦冬、生地,衣袂上绣着“清热养阴”四字……
(第五回完)
注:本回紧扣谷雨“湿热交蒸”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湿土主气、湿热困脾)、脾胃理论(脾主运化、湿邪困脾)、药物配伍(茯苓与陈皮相须、藿香化浊),通过湿神考验、五行茶汤等神话场景,阐释“治湿需治脾、脾健则湿化”的中医思想。茯翁的形象对应茯苓的“甘淡渗湿”特性,茶葫芦、决明子等元素强化其“醒脾化湿”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立夏“夏气始胜”的特点,结合养心药物(如麦冬、生地),展开“清心泻火、养阴生津”的医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