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秋金肃降护田亩 葎草结籽固坤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金肃降护田亩 葎草结籽固坤舆

楔子:白帝挥戈金气扬 玄珠落田固八荒

秋分子夜,邙山之巅,槲叶在霜风中如金蝶翩跹,簌簌飘落。葎草藤蔓褪去夏日的葱郁,转而结出万千黑亮籽粒,宛如玄珠洒落人间,每一颗都凝结着秋金之气的精华。其外壳坚硬如铁,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而内里却藏着温润的仁心,恰似刚柔并济的君子品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秋者,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葎草籽于此时成熟,正应了“金气肃降,万物收敛”的天道 ,其性收中有散,暗合《周易》中“乾为金,其德刚健,其用收敛”的辩证哲学。

药王孙思邈背着青囊,行走在邙山的小径上。囊中的葎草籽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太素》中“秋脉如浮,轻虚以浮”的脉象韵律。行至山脚下,一座草庐映入眼帘,庐前竹匾上晾晒的葎草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与屋檐下悬挂的“秋分曝药”幡旗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古朴的秋意图。此季,阳明燥金主气,太阳寒水司天,燥与湿相互搏击,在天地间形成一股复杂的气脉,人们也因此易患“燥痰瘀阻”之证。而葎草籽却在此时成熟,无疑是天地降下的润燥良方,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人间准备的解药。

第一回 金风萧瑟秋淋起 邙山老叟诉沉疴

重阳前夕,邙山被金黄的银杏叶所覆盖,石径上铺满碎金,为秋日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孙思邈叩响了一户茅庐的柴扉,屋内,一位老叟正扶着梨木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每走一步都眉头紧锁,屏息凝神,时不时用指节叩击发胀的小腹。见到孙思邈,老叟长叹一声:“入秋以来,小便如同抽丝般不畅,色白而浑浊,夜里更是辗转难眠,起卧七八次,腰肾仿佛坠着千斤冰疙瘩,又冷又痛。”

孙思邈为老叟搭脉,感受着脉搏的跳动,寸口脉象浮涩,尺部沉滑,这正符合“秋脉当浮而反涩,湿邪困脾”的病机。再观其舌,舌苔白厚如积粉,舌边布满深深的齿痕,显示出秋令燥金之气未能正常肃降,再加上长夏残留的湿邪,形成了“燥涩与湿浊交结”的复杂病症,就如同秋霜落在未干的泥路上,难以轻易化解。

就在此时,一阵金风呼啸而过,院角葎草架上的种子纷纷簌簌落下。孙思邈注意到老叟围裙口袋里露出半把黑籽,籽壳上五道纵纹清晰可见,恰似五行之数。他拾起一粒种子,仔细端详,种子呈椭圆形状,宛如肾脏,色黑属水,表面却闪烁着金属光泽,这不正是“金生水”的具象体现吗?秋金之气旺盛,方能化生肾水,而坚硬的外壳则是金气收敛的有力证明。

第二回 玄珠落盘藏金机 老叟夜话种籽缘

老叟颤颤巍巍地取出一个布袋,里面装满了饱满的葎草籽,他说道:“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止淋籽’,每年秋分过后,我们都会采下这些籽,炒至爆裂,再煎水服用,对通利小便很有效果。”说着,他指向院外的葎草藤,夕阳的余晖洒在藤蔓上,挂着的种子如同一串串珍珠,在风中轻轻摇曳,“你瞧这籽,外壳坚硬如金,里面却油润似水,秋天服用,就好比给干涩的河道注入了润滑油,能让水道重新通畅起来。”孙思邈拿起一粒种子轻轻揉搓,籽壳破裂,顿时溢出一股清油,嗅之,有炒芝麻的香气,又带着一丝辛凉,沁人心脾。

“七月开花,九月结籽,”老叟望着藤蔓上的残花,回忆道,“花开五瓣,五属土;籽结五子,金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这籽能够化湿;金又能生水,故而可利尿。去年我家小儿患了‘膏淋’,尿液浑浊如米泔,就是喝了这籽煎的水才得以痊愈。”孙思邈听闻,大为震惊,这与《河图》中“天五生土,地十成金”的数理不谋而合。他对着阳光细看种子剖面,种仁分为两瓣,属阴,外壳五棱,属阳,阴阳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因此能够调和燥湿。

三更时分,孙思邈独自来到葎草架下。月光透过藤蔓的缝隙,洒在种子上,形成了“兑”卦(?)的影子。兑为泽,为金,正与秋季“金气生水”的卦象相符。他不禁想起《周易·说卦传》中“兑为口,为毁折”的记载,这葎草种子外壳坚硬,确实需要经过“毁折”,即炒制,才能入药,就如同兑卦所示,经历“毁折”之后,方能化生津液,发挥其药效。

第三回 以形治形通秋淋 炒爆玄珠化燥湿

孙思邈取来老叟家的陶釜,将葎草籽倒入其中。一边翻炒,一边向众人讲解:“秋淋之症,就如同河道干涸,却又被淤泥堵塞。燥就像干涸的河道,湿则如淤泥,想要疏通,需借助金气肃降之力,既要滋润河道,又要清除淤泥。”随着火候的加大,种子在铁釜中发出“噼啪”的爆裂声,细小的油星四处飞溅,这正应了《炮炙大法》中“炒者取芳香,能行能散”的要诀,炒制后的葎草籽,芳香之气散发,药效也更易发挥。

待种子表面微微焦黄,散发出浓郁的油香时,孙思邈倒入山泉水。水煮沸后,锅中升起青白二气,青属木,白属金,木金相搏,最终在锅盖凝成晶莹的水珠,宛如秋露降临。“此草籽得秋金之令,”他用竹筷搅动药汁,只见汤汁黑中透紫,“色黑入肾,味辛入肺,辛能润燥,黑能利水,正好契合‘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的治水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