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陈州藿酒记:文潜疗痹的仙灵缘(下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州藿酒记:文潜疗痹的仙灵缘(下卷)

晁补之在陈州住了三天,每天喝一杯仙灵脾麦冬酒,腰痹竟轻了些,走路上也不僵了。临走时,他带了半斤仙灵脾、一坛黍米酒,还有张耒抄的《陈州藿酒录》,笑着说:“文潜兄,我把这方子带去亳州,要是管用,再传给其他朋友,让这藿香飘满淮楚!”张耒送他到淮水岸边,看着船帆远去,心里忽然觉得,贬谪的日子也不那么苦了——能把民间的好方子传出去,也是一件乐事。

后来,晁补之在亳州用仙灵脾酒治好了自己的腰痹,还传给了被贬在当地的文人朋友。有个朋友把方子带到了江南,江南的百姓觉得当地湿气重,又在酒里加了茯苓、紫苏,方子更适合江南的体质。晁补之写信给张耒,说:“文潜兄,你的藿方在江南活了!百姓加了茯苓,治湿痹更管用,这就是民间的智慧啊。”张耒读着信,笑着在《陈州藿酒录》上又添了一笔:“江南湿重,藿方加茯苓、紫苏,验之有效。”

第三卷 田野拾遗:藿配济农桑

张耒整理《陈州藿酒录》时,总觉得还少些什么——百姓除了用人用仙灵脾,会不会还有其他用法?他想起之前去淮水畔采药,见农户用草药给牲畜治病,便叫僮仆备了车马,往淮水南岸的张家庄去。

张家庄的农户张老汉,是个种了一辈子田的老把式,见张耒来,连忙迎进院:“张学士,您怎么来了?是来采仙灵脾的吗?”张耒点点头:“张老汉,我听说咱农户常用草药给牲畜治病,不知道这仙灵脾能不能用?”张老汉一拍大腿:“哎呀,学士您问对了!去年冬天,我家的老黄牛得了寒痹,站都站不起来,我试着采了些仙灵脾,煮水给它喝,喝了五天,牛就能下地拉犁了!”

张耒跟着张老汉去牛棚,老黄牛正卧在干草上反刍,精神头十足。张老汉指着牛棚角落的草药:“学士您看,这就是我给牛煮水的仙灵脾,采的是阳坡的,比阴坡的燥些,牛的体质壮,不怕燥。我还加了点玉米须,能利水,牛喝了不胀气。”张耒蹲下来,看着那些仙灵脾,叶片比人用的粗些,根须也壮,心里感慨:百姓连牲畜用药都这么细致,这些实践,典籍里可没写啊。

他们又去了村里的老药农刘婆婆家,刘婆婆九十多岁了,还能辨认草药,她听说张耒在整理仙灵脾的方子,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仙灵脾和桑寄生的干品:“学士,我年轻时治风湿痹痛,就用仙灵脾配桑寄生,桑寄生能祛风湿,仙灵脾能温肾,两样一起煮水喝,比单用仙灵脾见效快。我这方子,传了三个女儿,都管用。”

张耒接过布包,桑寄生的藤条褐红,带着松皮的纹路,仙灵脾的叶片干燥,却还带着辛香。他问道:“刘婆婆,这两种药怎么配?怎么煮啊?”刘婆婆慢悠悠道:“仙灵脾三钱,桑寄生二钱,用淮水烧开,转小火煮半个时辰,每天喝一碗,连喝十天,痹痛就消了。我当年在雪地里摔了一跤,就是靠这方子好的,现在还能纺线呢。”

张耒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回到家,在《陈州藿酒录》里加了“藿方拾遗”一章,写着:“张家庄农户用阳坡仙灵脾煮水治牛寒痹,加玉米须;刘婆婆用仙灵脾配桑寄生治风湿,皆口传实践,验之有效。”他摸着厚厚的册子,心里满是欢喜——这册子不再是单薄的方子,而是陈州百姓用生命和经验堆起来的智慧,比任何典籍都珍贵。

第四卷 离陈传艺:藿薪永相传

元符三年秋,朝廷下了调令,张耒要去汝州任职。消息传到陈州,“仁心堂”的王掌柜、张家庄的张老汉、巷里的李大娘,都来给张耒送行,手里拿着草药、米酒,还有自己种的青菜。

张耒把王掌柜叫到屋里,递给他一本线装的《陈州藿酒录》,封面是他亲手写的,里面还夹着一张仙灵脾的图谱:“王掌柜,我要去汝州了,这册子留给你,里面记了咱陈州百姓用仙灵脾的方子,还有辨证的法子,你要是遇到新的病案,就接着记,别让这方子断了。”王掌柜接过册子,手都在抖:“学士您放心,我一定好好传下去,让陈州的百姓都能用上这好方子。”

张耒又把张老汉和刘婆婆请来,教他们怎么把方子传给村里的人:“张老汉,你给牛治病的法子,要教给其他农户,别让他们的牛再遭罪;刘婆婆,你配桑寄生的方子,要告诉村里的媳妇们,让她们也能治痹痛。”张老汉和刘婆婆点点头,刘婆婆还从怀里取出一个香囊,里面装着仙灵脾和桑寄生的干品:“学士,这香囊您带着,路上要是腰痹犯了,就闻闻,能舒服些。”

临行那天,陈州的百姓都来送张耒,巷口挤满了人,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仙灵脾,大声喊:“张学士,您要回来啊!”张耒坐在马车上,望着熟悉的街巷、淮水的波光,心里满是不舍——他在这里待了四年,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痹痛,还收获了这么多民间的智慧,这些都比官职更珍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