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笑罢髭须绿——补骨脂奇缘记
下卷 神草扬名融医道
第一卷 十里椰香传药韵
郑愚服满十日“婆固脂”那日,琼州府衙的凤凰花恰好落了满院,他身着常服,在庭院中打了一套简易的导引术,动作虽不迅捷,却连贯有力,全然没了往日的滞涩。幕僚们围在一旁,看着自家大人面色红润,眼神清亮,纷纷感叹:“大人这精神头,怕是比五十岁时还要健朗!”郑愚笑着摆手,目光却望向院外——自他服药见效后,便让李摩诃在府中开设临时药棚,为百姓免费诊治虚寒之症,此刻药棚外早已排起了长队,椰林掩映的小道上,满是求医的乡邻。
药棚内,李摩诃正忙着为一位老渔民诊病。那老渔民姓周,常年在海上捕鱼,十年前落下了风湿痹痛的病根,每逢阴雨天,膝盖便痛得无法屈伸,连渔船都上不去。李摩诃搭脉后,取了炮制好的“婆固脂”,又加入桂枝、独活,研磨成粉,嘱咐他用温酒送服,同时用生药捣碎外敷膝盖。老周半信半疑地服了五日,竟真的能拄着拐杖走到府衙,拉着李摩诃的手哽咽道:“先生的药比贴了十年的膏药都管用,我现在能弯膝盖了!”郑愚站在一旁,看着老周激动的模样,忽然觉得,这“婆固脂”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病,更成了连接官民的纽带。
府衙旁的小集市上,有个卖针线的农妇阿秀,婚后三年未孕,平日里畏寒怕冷,经期腹痛难忍,吃了无数调经的汤药也不见效。听闻府衙有奇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李摩诃诊脉后,对郑愚说:“此妇是宫寒不孕,‘婆固脂’能温肾暖宫,可配伍艾叶、香附同用。”郑愚记下药方,让府中仆妇按方抓药,又嘱咐阿秀每日用热水泡脚,配合服药。三个月后,阿秀竟带着一篮新鲜的荔枝来谢恩,脸上带着红晕:“大人,先生,我怀上了!现在手脚暖和了,经期也不痛了!”
随着求医的人越来越多,郑愚发现,琼州百姓多有虚寒之症——渔民常年受海风侵袭,农夫常冒雨耕作,妇人们多因产后失养落下病根。他便与李摩诃一起,根据不同病症调整“婆固脂”的配伍:治老人夜尿多,加益智仁、山药;治妇人宫寒,加艾叶、当归;治风湿痹痛,加桂枝、牛膝。每一个药方,都经过实践验证,每一次调整,都记录在案。府衙的幕僚们见状,主动帮忙整理病案,短短半年,竟攒下了厚厚的三大本,上面记满了患者的姓名、病症、药方与疗效。
这日傍晚,郑愚与李摩诃坐在府衙的亭子里,看着夕阳透过椰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药棚外还有零星求医的百姓,却已没了往日的拥挤——许多人服了药后,不仅自己痊愈,还将“婆固脂”的妙用传到了周边州县,甚至有人专程从雷州半岛渡江而来。李摩诃拿起桌上的“婆固脂”生药,对郑愚说:“此药在诃陵国,多是山野村夫自用,从未想过能帮到这么多人。”郑愚笑着接过药,放在鼻尖轻嗅,那淡淡的辛香中,似乎还带着阳光与米酒的气息:“先生可知,这便是‘源于生活’的力量?百姓的病痛,是最好的医书;实践的经验,是最真的药引。”
第二卷 山野寻踪探本源
郑愚深知,要让“婆固脂”真正留在琼州,光靠府衙的药棚远远不够。他听说,李摩诃带来的“婆固脂”生药,是从诃陵国的山野中采摘的,若能在琼州引种成功,百姓便能随时取用,不必再依赖商船带来的药材。于是,他与李摩诃约定,一同进山寻找适合“婆固脂”生长的地方。
出发那日,天刚蒙蒙亮,两人带着几名熟悉山路的樵夫,背着竹筐,沿着琼州北部的山路往上走。山路崎岖,布满了青苔,郑愚虽已痊愈,却也走得气喘吁吁。李摩诃见状,递给了他一小包“婆固脂”粉末:“大人含在口中,能补气力。”郑愚依言含下,片刻后,果然觉得喉咙生津,脚步也轻快了些。他笑着说:“这药当真是随身的‘暖炉’,走到哪里都不怕寒了。”
行至半山腰,他们遇到了一位采药的老药农,姓陈,年过七旬,却依旧健步如飞。老陈见他们背着竹筐,像是在寻什么,便主动搭话:“两位是来寻草药的?这山上的草,我闭着眼睛都能认全!”郑愚大喜,忙取出“婆固脂”的生药,问老陈是否见过。老陈接过药,仔细看了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忽然笑道:“这草我们叫‘暖阳子’,长在向阳的坡地上,夏天开小黄花,秋天结的籽像小豆子,以前有人用它泡酒治腰痛,就是不知道药效这么强!”
郑愚与李摩诃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老陈带着他们来到一处向阳的缓坡,只见坡地上长满了与“婆固脂”相似的草药,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凑近了能闻到淡淡的辛香。李摩诃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查看根部:“没错,就是‘婆固脂’!没想到琼州也有野生的,这里的气候与诃陵国相似,向阳坡地又能充分接受日照,正是它喜欢的生长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