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骨脂丝路:中西医脉合璧记(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骨脂丝路:中西医脉合璧记(2)

第三卷 铁骑西来·医脉跨域相逢

一、蒙古军营的“寒痹之困”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西征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大军攻占波斯的巴格达,建立伊利汗国。蒙古士兵多来自北方草原,耐寒善战,但进入波斯后,因当地气候湿热,又常饮生冷的羊奶,许多人患上了“寒痹”之症——关节酸痛,遇寒加重,甚至有人因疼痛无法骑马作战。军营中的蒙古军医,擅长用“针灸”“艾灸”治疗,但军营中士兵众多,药材与器械不足,难以应对大规模的“寒痹”疫情。

旭烈兀为此忧心忡忡,召集麾下将领与谋士商议对策。此时,曾在波斯宫廷任职的医者伊本·海赛姆,因医术高明被旭烈兀招致麾下,他向旭烈兀建议:“大汗,波斯有一种来自东方的草药‘Fasfasa’,能温补肾气、散寒止痛,治‘寒痹’疗效奇佳,不如在军中推广使用。”旭烈兀虽对波斯草药不甚了解,但见伊本·海赛姆言之凿凿,便下令让他负责为士兵治疗。

伊本·海赛姆立刻从波斯的农庄调集大量补骨脂籽,在军营中架起大锅,将籽实炒香后,分发给患病的士兵,嘱咐他们每日服用,同时用炒过的籽实装入布袋,热敷关节疼痛处。起初,蒙古士兵对这“波斯来的褐籽”心存疑虑,不愿服用,直到一位名叫巴特尔的百夫长——他因寒痹无法骑马,尝试服用补骨脂籽三天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竟能重新跨上战马。巴特尔在军营中大喊:“这褐籽真能治病!大家快试试!”士兵们见状,纷纷开始服用,不到半月,军营中的“寒痹”疫情便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中波医者的“军营论道”

蒙古大军中,有位来自中原的军医,名叫张仲景(与东汉医圣同名,为虚构人物,代表中原医者),擅长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治疗杂症。他见伊本·海赛姆用补骨脂治疗士兵的“寒痹”效果显着,便主动上门拜访,希望能与他交流医术。伊本·海赛姆久闻中医的神奇,欣然应允,两人在军营的帐篷中,展开了一场跨越文明的“医道论谈”。

张仲景首先问道:“伊本先生,我见你用这‘Fasfasa’治寒痹,疗效甚佳,但不知你如何判断士兵是否适合用此药?”伊本·海赛姆答道:“波斯医学认为,‘寒痹’源于‘肾脉虚寒’,患者多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脉象沉细,凡有此症者,用‘Fasfasa’皆有效。”张仲景点头道:“这与中医‘肾阳虚致骨痹’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阳不足,则寒邪易侵骨节,导致痹痛。但中医用药,讲究‘辨证加减’——若患者兼见湿气重,需配伍祛湿药;若兼见血瘀,需配伍活血药,不知波斯医学可有类似讲究?”

伊本·海赛姆闻言,恍然大悟:“张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在波斯用‘Fasfasa’时,也会根据患者症状,配伍阿魏、没药等,但从未有如此系统的理论。不知中医如何用此药配伍?”张仲景便向他介绍了中医用补骨脂配伍杜仲、牛膝强骨,配伍茯苓、薏苡仁祛湿,配伍当归、红花活血的方法,并举例道:“此前有位士兵,不仅关节痛,还伴下肢浮肿,我便在补骨脂的基础上,加了茯苓、泽泻,一周后,他的浮肿与疼痛皆消。”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补骨脂的用法,聊到脉诊、病因,从东方的“经络脏腑”,谈到波斯的“四体液学说”。伊本·海赛姆感慨道:“张先生的‘辨证施治’,让我对‘Fasfasa’的用法有了新的认识;而波斯医学的‘体液平衡’,或许也能为中医提供新的思路。我们若能将两种医学结合,定能更好地为士兵治病。”张仲景深表赞同:“医者本就该相互学习,不分东方与西方。”

三、“青娥丸”的“雏形初现”

在中波医者的交流中,张仲景发现,波斯士兵的“寒痹”多兼“腰膝酸软”,而蒙古士兵因常年骑马,腰部劳损更甚,单纯用补骨脂虽能散寒,却不足以“补骨强腰”。他想起中原民间有“以形补形”的说法——核桃形似人脑,能补脑;动物骨骼能补人骨。于是,他尝试用补骨脂配伍波斯盛产的巴旦木(形似肾脏,波斯人认为能补肾),再加入中原带来的杜仲(治腰膝痛的良药),制成药丸,给士兵服用。

伊本·海赛姆见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张先生,波斯人认为蜂蜜能调和诸药,增强药效,不如在药丸中加入蜂蜜,既能改善口感,又能让药效更持久。”张仲景采纳了他的建议,将补骨脂、巴旦木、杜仲研成细粉,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命名为“健腰丸”。

军营中有位老军医,因常年征战,腰膝疼痛十余年,甚至无法弯腰系鞋带。服用“健腰丸”半月后,他能弯腰整理马鞍;一月后,能跟随士兵一同训练;三月后,竟能在比武中击败年轻士兵。老军医激动地对张仲景与伊本·海赛姆说:“两位先生合制的药丸,比我吃过的任何药都管用!我这老腰,终于又有劲儿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