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海赛姆在大都居住了十年,期间,他不仅将波斯医学与补骨脂的用法传入中原,还将中医的“针灸”“炮制”等技艺传回波斯。他在写给拉齐弟子的信中说:“中原的医学博大精深,‘辨证施治’与‘炮制’之法,让补骨脂的疗效更上一层楼。我们波斯医者,当以包容之心,学习中原的智慧,让‘Fasfasa’在东西方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王好古也十分感激伊本·海赛姆的到来,他在自己的着作《此事难知》中写道:“波斯医者伊本·海赛姆,携‘Fasfasa’入中原,传其用法,助吾改良‘青娥丸’,此乃中波医脉合璧之典范。医者当不分国界,相互学习,方能精进医术,造福万民。”
五、籽实的“文明印记”
伊本·海赛姆晚年时,决定返回波斯。临行前,王好古为他准备了大量的“青娥丸”与补骨脂籽,嘱咐道:“这些籽实,你带回波斯,让更多的人种植;这些药丸,让波斯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中波医学融合的成果。”伊本·海赛姆则将《医学集成》的亲笔批注本赠予王好古,说:“这是我对补骨脂用法的全部研究,希望能为中原医者提供帮助。我们虽将分离,但补骨脂这颗‘丝路籽实’,会永远连接着中波两国的医脉。”
伊本·海赛姆返回波斯后,在泰西封建立了一座“中原草药园”,专门种植从大都带回的补骨脂、杜仲、枸杞子等药材,还开设了一家“中波医馆”,教授弟子们中波结合的医术。他时常对弟子们说:“补骨脂从东方来,在波斯扎根,又带着中原的用法返回,它的旅程,就是一部文明交流的历史。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份医脉传承,让它永远延续下去。”
而在中原,补骨脂与“青娥丸”的故事,也成为丝路文明交流的佳话。元代的文人张养浩,在游历丝路时,听闻了补骨脂的传奇经历,写下了一首诗:“丝路驼铃响千年,褐籽携来东西缘。青娥丸解万民苦,医脉合璧照尘寰。”
此时的补骨脂,已不再是单纯的草药,它的籽实上,刻满了文明交流的印记——东方的“肾主骨生髓”,波斯的“肾脉虚寒”,蒙古军营的“寒痹之治”,撒马尔罕的“药方残卷”,大都的“青娥丸”……它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陆上丝路上的不同文明串联起来,在医脉的碰撞与融合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而上卷的故事,也在这颗籽实的文明印记中,画上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句点,下卷的篇章,将继续讲述补骨脂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见证更多文明的合璧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