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骨脂丝路:中西医脉合璧记(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骨脂丝路:中西医脉合璧记(2)

抵达大都后,伊本·海赛姆很快凭借精湛的医术,在城中声名鹊起。当时,大都有位蒙古贵族,因常年饮酒,患上了“肾虚耳鸣”,耳中常闻蝉鸣之声,夜不能寐,太医院的御医们用了许多方剂,都未能根治。伊本·海赛姆为他诊断后,认为是“肾寒伤髓,髓海不足”所致(波斯医学认为“肾脉通于耳”,与中医“肾开窍于耳”理论相通),便用补骨脂配波斯巴旦木、中原的枸杞子,制成药丸,让贵族每日服用。

贵族服用半月后,耳鸣减轻;一月后,夜间能安睡;三月后,耳鸣彻底消失。他对伊本·海赛姆说:“先生的药,比中原的汤药更方便,疗效却更好!这来自波斯的褐籽,真是神奇。”消息传到元世祖忽必烈耳中,忽必烈召见伊本·海赛姆,让他在太医院为御医们传授补骨脂的用法。伊本·海赛姆在太医院的讲座中,详细介绍了补骨脂在波斯的应用历史、《医学集成》的记载,以及他与张仲景合制“健腰丸”的经验,引起了太医院御医们的极大兴趣。

二、中原医者的“配方改良”

太医院院使王好古,是当时着名的中医,擅长治疗“肾系疾病”。他听完伊本·海赛姆的讲座后,对补骨脂的配伍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健腰丸”中补骨脂配巴旦木的用法。但他认为,巴旦木虽能补肾,却非中原常用药材,难以在民间推广,便尝试用中原盛产的“核桃仁”替代巴旦木——核桃仁形似肾脏,中医认为能“补肾益精、温肺定喘”,与补骨脂的功效相得益彰。

王好古还在“健腰丸”的基础上,加入了“补骨脂的最佳搭档”——杜仲与大蒜。杜仲是中医治腰膝痛的要药,能“补肝肾、强筋骨”;大蒜则能“温通经脉”,增强补骨脂的散寒之力。他将补骨脂、核桃仁、杜仲、大蒜研成细粉,用炼蜜调和,制成药丸,命名为“青娥丸”(因古代女子称“青娥”,此药能治女子产后腰痛,故得此名)。

为验证“青娥丸”的疗效,王好古在太医院选取了30位“肾阳虚”患者,其中既有男性的“腰膝冷痛、阳痿早泄”,也有女性的“产后腰痛、畏寒不孕”。患者服用“青娥丸”一个月后,25人症状明显改善;三个月后,20人基本痊愈。有位患“阳痿早泄”的中年官员,服用“青娥丸”后,不仅症状痊愈,还喜得一子,他专程到太医院致谢:“王院使的‘青娥丸’,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圆了我的求子梦!”

三、民间的“青娥丸热”

“青娥丸”的疗效在大都传开后,很快从宫廷传入民间。药铺们纷纷开始制作“青娥丸”,因其配方简单、疗效显着、价格亲民,迅速成为百姓治疗“肾阳虚”的首选药。大都城南有位药铺老板,原本生意冷清,因制作“青娥丸”,每日门庭若市,他感慨道:“这‘青娥丸’,真是救了我的药铺!来买药的人,既有富人,也有穷人,可见它真是百姓需要的好药。”

在民间,百姓们还根据自身经验,对“青娥丸”的用法进行了延伸。有位老农,发现用“青娥丸”的药渣煮水,泡脚能治“脚气寒痛”;有位接生婆,用“青娥丸”研粉,与黄酒调和,外敷能治“产后乳痈”。这些用法虽未被写入医典,却通过口耳相传,在民间广泛流传,进一步丰富了“青娥丸”的应用。

大都有位书生,因寒窗苦读,又常熬夜,患上了“腰膝冷痛、头晕耳鸣”,服用“青娥丸”三个月后,症状痊愈,还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他在谢师宴上,特意带上“青娥丸”,对老师说:“若无此药,学生恐怕连考场都进不了。这‘青娥丸’,是学生的‘登科药’啊!”

“青娥丸”的流行,也让补骨脂在中原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原本只在河西走廊、西域一带种植的补骨脂,渐渐在中原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扎根,成为中医常用的“补肾药”。农书《农桑辑要》中,还专门记载了补骨脂的种植方法:“补骨脂,喜暖耐旱,宜种沙质土,春播秋收,籽实可入药,能补肾强腰,为民生之要药。”

四、中波医者的“隔空对话”

伊本·海赛姆在大都得知王好古改良“健腰丸”为“青娥丸”,并在中原广泛应用后,十分欣慰。他通过书信,将“青娥丸”的配方与疗效,传回波斯,告知了自己的同门弟子。波斯的医者们在“青娥丸”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药材,又衍生出“波斯青娥丸”——用补骨脂配椰枣、乳香、没药,更适合波斯人的体质与病症。

伊本·海赛姆还与王好古经常一同探讨补骨脂的新用法。一次,他们发现,补骨脂不仅能治“肾阳虚”,还能治“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泻”(每日黎明前腹泻)。王好古用补骨脂配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制成“四神丸”;伊本·海赛姆则用补骨脂配波斯的“阿月浑子”(开心果)、肉桂,制成“波斯止泻丸”。两种方剂在各自的地区,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