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骨脂血忌记(上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禾看得心惊,忙问:“沈师,这是为何?”沈仲山抚须道:“你看它脉象,方才服补骨脂后,脉息沉缓有力,是肾阳得温之象;服羊血后,脉象浮乱,是气血逆乱之征。动物与人体虽有差异,但其脏腑气血运行之理相通。补骨脂温敛,羊血动散,二者相遇,便如烈火遇冷水,相互攻伐,反伤正气。”他俯身给母羊灌了些甘草水,又取来艾叶点燃,在羊鼻下轻熏,许久,母羊才渐渐平静,却仍是一副虚弱之态。

此事很快传遍药谷村,村民们再不敢将补骨脂与羊血同食。可偏有不信邪的,村北的屠户王二,素来体格健壮,因冬日畏寒,求沈仲山开补骨脂方子。沈仲山再三叮嘱“忌羊血”,他却笑道:“俺天天杀猪宰羊,吃惯了荤腥,哪能说忌就忌?”当日服下补骨脂,晚间又喝了一大碗羊血汤,夜里便觉腹痛如绞,上吐下泻,折腾得面无人色。

次日清晨,王二被家人抬至药庐,沈仲山诊其脉,脉象弦紧,舌苔厚腻,叹道:“你这是‘气血壅滞于肠胃’,补骨脂温燥,羊血滋腻,二者相结,阻塞气机,故而腹痛泄泻。”遂开方“藿香三钱,佩兰二钱,加生姜三片煎服”,又取来陈年陈皮,让他含在口中理气。三剂药后,王二才缓过劲来,见了沈仲山便作揖:“沈先生,俺算是信了,这补骨脂和羊血,真是天生的‘对头’!”

沈仲山却未止步,他想起年轻时曾在山中遇一老药农,听其说“祖辈传下,补骨脂配羊血,吃了会白头”,当时只当是戏言,如今经小儿、母羊、壮汉三事验证,才知此言非虚。他取来纸笔,将三则病案一一记下,又在案头翻出一本泛黄的《农桑辑要》,其中记载“羊血补血,然与温燥之药同食,恐伤阴血”,虽未明提补骨脂,却与自己的实践暗合。青禾在旁研墨,见沈师笔下的字迹越来越重,似要将这“忌”字,刻进纸页深处。

第三卷 客旅投村 误犯忌规

腊月初八,天降微雪,药谷村的山路被薄雪覆盖,如铺了一层素纱。村口老皂角树下,忽然来了一行车马,为首的是位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身着锦缎棉袍,却掩不住身形消瘦,身后跟着仆役,抬着一个黑漆木箱,似是远道而来的客旅。男子自称姓周,乃长安城里的绸缎商,因久咳不愈,听闻药谷村有良医,特来求诊。

沈仲山将周姓商人让进药庐,诊其脉,脉象沉细而弱,听其咳,声低而无力,观其舌,舌淡苔白,叹道:“先生这是‘肺肾两虚’之症,肺主气,肾主纳气,肾虚则气不得纳,故久咳不止。当以补骨脂温肾纳气,配五味子敛肺止咳,方可奏效。”遂开方“补骨脂四钱,五味子二钱,蜜炙麻黄一钱”,又再三叮嘱“服药期间,忌食羊血、狗肉等腥膻之物”。

周姓商人连连称谢,住进村中客栈。仆役见主人身子虚弱,想寻些滋补之物,听闻药谷村的羊血羹最是养人,便去柳老汉家买了新鲜羊血,炖了一锅热腾腾的羹汤,端给周姓商人。周姓商人记着沈仲山的叮嘱,却笑道:“不过一碗羊血,哪能有那般厉害?”架不住仆役劝说“补补身子好得快”,便喝了小半碗。

当夜,周姓商人忽然觉得浑身燥热,皮肤瘙痒,不多时,脸上、脖颈间便起了大片红疹,连眼睛都肿了起来,咳嗽也愈发剧烈,竟咳得呕出几口带血的痰液。仆役慌了神,连夜敲开沈仲山的药庐。沈仲山提着灯笼赶来,见周姓商人模样,便知是误犯了药忌,急取“浮萍三钱,地肤子三钱”煎水,让其外洗,又开“荆芥、防风各二钱”煎服,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

折腾了一夜,周姓商人的红疹才渐渐消退,只是身子更虚了。他望着沈仲山,满脸愧疚:“沈先生,都怪我不听医嘱,才遭此罪。只是我实在不解,这补骨脂与羊血,为何会如此相克?”沈仲山坐在床边,取来一粒补骨脂,置于灯下,指着籽实说:“你看这补骨脂,性温而燥,入肾经,能助肾阳、固肾精;而羊血,虽能补血,却偏于‘动’,会扰肾阳之温,乱肾精之固。先生本就肺肾两虚,气血虚弱,二者相犯,便如风中残烛,再遇狂风,岂能不熄?”

周姓商人听得连连点头,又问:“沈先生,这药忌之说,可有文献记载?”沈仲山沉吟道:“老夫年轻时曾读过《本草图经》,其中提过补骨脂‘忌羊血’,只是此书流传不广,寻常人难得一见。倒是村里的老药农,祖辈口耳相传,早已知晓此忌。”说着,取来自己记录病案的册子,递给周姓商人,“你看这些案例,皆是实践所得,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让人警醒。”

周姓商人翻看册子,见上面记着小石头、王二、母羊的故事,字迹虽不工整,却字字真切,不由得感叹:“原来这草药禁忌,竟藏在这般多的人间故事里。沈先生以实践验真理,比那朝堂上的太医,更懂治病救人之理。”沈仲山淡然一笑:“医者,当以民为镜,以病为师。书本所载,不过是前人经验;当下实践,才是新药道的开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