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山农传秘 口授心灯
雪后初晴,药谷村的山林间,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沈仲山带着青禾,去拜访村东的老药农赵伯。赵伯年逾八旬,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世代采药,家中藏着许多祖辈传下的“药谚”,皆是口耳相传的经验之谈。
赵伯见沈仲山来访,笑着迎进茅屋,屋内弥漫着草药的香气,墙上挂着一串串晒干的草药,有柴胡、黄芩,还有几串补骨脂,如褐黄色的玛瑙,串成了帘幕。赵伯指着补骨脂,对沈仲山说:“沈先生,你研究这补骨脂忌羊血,俺祖辈早就传下一句谚语:‘骨脂配羊血,白发催人老’。”
沈仲山眼睛一亮,忙问:“赵伯,此话怎讲?”赵伯坐在火塘边,添了几块松柴,火光映着他的皱纹,缓缓道:“俺爷爷年轻时,曾给山下的一个地主看病,那地主也是肾阳不足,吃了补骨脂,却偏要吃羊血进补,结果没过半年,头发就白了大半,人也显得老了十岁。爷爷说,补骨脂本是温养之药,羊血却伤了它的‘气’,气伤则精血耗损,人便易老。”
青禾在旁听得入神,问道:“赵伯,那祖辈们是怎么知道的?也像沈师这样,一个个试出来的吗?”赵伯笑道:“傻孩子,祖辈们采药、用药,哪有什么书本可依?都是凭着经验,吃了亏,记下来,再告诉后人。就说这补骨脂,得采那阳坡的,阴坡的药性弱;得在霜降后采,太早了籽不实,太晚了易落。还有,采补骨脂的时候,不能碰羊粪,碰了草药就‘带了腥气’,药效会减。”
沈仲山听得连连点头,取来纸笔,将赵伯说的谚语和采药诀窍一一记下。赵伯又起身,从墙角的木箱里取出一本破旧的册子,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上面是用毛笔写的蝇头小楷,记载着许多草药的用法禁忌,其中就有“补骨脂,畏羊血,同食则发斑,久则损寿”,落款是“永乐年间,赵氏药记”。沈仲山捧着册子,如获至宝,这册子比《本草图经》的记载更详细,还记下了具体的案例,显然是赵家祖辈实践的总结。
“这本册子,俺传给你吧。”赵伯看着沈仲山,眼中满是郑重,“俺老了,孙子不愿学采药,留着也是浪费。沈先生是懂药的人,能让这些经验传下去,才不辜负祖辈的心血。”沈仲山接过册子,双手微微颤抖,这不仅仅是一本药书,更是一代代山农、医者用实践换来的“心灯”,照亮了草药禁忌的迷雾。
归途中,青禾捧着那本破旧的册子,阳光透过书页的破洞,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问沈仲山:“沈师,这口传的经验,比书本上的记载还重要吗?”沈仲山望着远处的山峦,山峦上的补骨脂在雪后更显苍翠,缓缓道:“书本是‘言’,实践是‘行’,言行合一,才是真学问。你看这补骨脂,书本说它忌羊血,可若没有小石头、王二、周商人的案例,没有赵伯祖辈的相传,我们怎知这‘忌’字背后,藏着多少治病救人的道理?”
青禾似有所悟,将册子抱在怀中,仿佛抱着一团温暖的火。他知道,沈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治好眼前的病人,更要将这些口传心授的经验,与书本上的记载相融合,让更多人知晓这草药与食物的相克之理,让“补骨脂忌羊血”的警示,如山间的溪流,代代流淌,永不干涸。此时,夕阳西下,将师徒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铺满薄雪的山路上,如一幅水墨丹青,藏着药谷村的岁月,也藏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