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四 文友聚首尝膏韵 词客挥毫记良方
阿福从湖州回来,把陈老医的话、病案和旧本子都交给张先。张先捧着旧本子,像捧着宝贝,一页页仔细看,里面的字迹虽潦草,却记得详细:“某年某月,王阿婆,六十二岁,夜尿四回,服膏方七日,减至一回”“某年某月,李二郎,四十岁,咳喘,服膏方半月,不咳了”。
没过几天,秦观和黄庭坚来汴京拜访张先。两人走进张府,就闻见一股甜香,只见张先坐在廊下,桌上放着白瓷罐,正舀着膏方吃。“子野兄,您这吃的是什么?这么香!”秦观笑着走过去,拿起瓷勺尝了一口,“嗯,甜而不腻,还有胡桃的香,好吃!”
张先笑着说:“这是补骨脂胡桃膏,能补养身子。少游,你最近是不是总头晕耳鸣?”秦观一愣:“子野兄怎么知道?我这阵子写词久坐,总觉得头沉,耳朵里嗡嗡响。”张先舀了勺膏方递给秦观:“你试试这个,你这是‘肾精亏虚’——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养脑,肾精不足,脑髓就不够,所以头晕耳鸣。这膏方能益精,吃几天就好了。”
黄庭坚也凑过来:“那我能吃吗?我最近总觉得手脚凉,夜里睡不好。”“你这是‘肾阳不足’,正适合!”张先给黄庭坚也舀了一勺,“你们俩要是觉得好,回去按方子熬制,早晚各服一勺。”两人接过张先写的方子,都笑着说:“还是子野兄有妙方,比城里的名医强多了!”
这天晚上,张先设了宴,请秦观、黄庭坚喝酒。桌上除了酒菜,还放着补骨脂胡桃膏。三人边喝边聊,秦观说:“这膏方不仅能治病,还能助文思——我今天吃了,写词都觉得顺了。”黄庭坚也说:“是啊,我刚才在院里走,觉得脚步都轻了,不像之前那样沉。”
张先听了,心里高兴,拿起笔,在纸上写了首词:“补骨凝脂含胡桃,温香入腹暖肾腰。老去风情应未减,且将雅韵付词瓢。”写完后,他对两人说:“我想把这膏方的用法、病案都整理下来,写成一本书,叫《朗润膏记》,让更多人能用这个方子。”
秦观点点头:“好主意!民间的好方子,要是没人记下来,就可惜了。”黄庭坚也说:“我帮你收集文人里用这方子的病案,我认识几个朋友,也有肾精亏虚的毛病,让他们试试,把效果记下来。”张先笑着举杯:“那就多谢二位了!来,干一杯,祝这朗润膏能传下去,帮更多人!”
夜深了,宴散后,张先坐在书房里,看着桌上的《朗润膏记》初稿,上面记着陈老医的炮制方法、王翁的病案、赵猎户的病案,还有秦观、黄庭坚的情况。他想起阿福带回的旧本子,想起民间口口相传的方子,忽然觉得:这些民间的实践,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变成能传世的项链——这大概就是“实践先于文献”的道理吧。
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照亮了“补骨脂胡桃膏”几个字,张先摸着纸页,心里盼着:等苏轼来汴京,也让他尝尝这膏方,说不定还能引出一段佳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