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锅很快沸腾起来,蒸汽裹着药香,弥漫在军帐里。李奉节用粗棉布蘸着药汤,轻轻敷在刘三郎的腿上,又在腿上盖了层羊皮,让药气慢慢渗进皮肤。“烫不烫?”他问。刘三郎摇摇头:“不烫,就是觉得腿里有股热气在转,疼轻了不少。”
接连熏洗了三天,刘三郎的腿肿消了大半,能不用拐杖走路了;第七天,他竟能跟着队伍一起巡边,只是走得慢些。“李医官,您这外用法子,是从哪儿学的?”刘三郎好奇地问。李奉节笑着说:“是去年在龟兹,听当地胡人说的。他们冬天冻了腿,就用补骨脂煮水熏,再配着胡麻饼吃,比吃药快。”
他从药箱里翻出一本破旧的《西域医方抄》,里面只写了“补骨脂,煮水熏痹痛”,连生姜、桂枝的配伍都没提。“这书只记了个大概,具体加什么,还得看咱们将士的症状,”李奉节指着刘三郎的腿,“你这是寒湿重,加生姜、桂枝;要是风邪重,就得加防风、独活。这些都是胡人传的民间法子,比书里详细。”
王忠校尉走进军帐,见刘三郎好转,忍不住赞叹:“奉节,你这法子比都护府派来的医官还管用!之前我在西州烽燧,有个将士得了痹痛,躺了半个月才好,要是早用这法子,也不用遭那么多罪。”李奉节在病案上补充:“刘三郎,寒湿痹痛,内服补骨脂胡麻汤,外用补骨脂生姜桂枝汤熏洗,七日愈。”篝火的光落在文书上,“补骨脂”三个字被映得格外清晰,李奉节忽然明白:塞北的医药智慧,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医书,而是跟着环境、症状调整的实践,就像这补骨脂,既能内服温肾,又能外用祛寒,藏着最鲜活的民生智慧。
上卷 三 烽燧药缺寻胡法 酒炒减燥治虚火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补骨脂快用完了——连日的风雪阻断了补给路线,木箱里只剩下不到一斤的补骨脂,却还有三位将士等着用药。更麻烦的是,戍卒陈五郎服了补骨脂胡麻汤后,竟得了“虚火”,口干舌燥,嘴角还起了燎泡。
“李医官,我这嘴疼得不敢说话,是不是药吃错了?”陈五郎捂着嘴,声音含糊。李奉节诊脉后,发现他的脉象虽比之前有力,却带着些浮数——这是补骨脂的燥性引出来的虚火,陈五郎本就体质偏热,再吃生炒的补骨脂,自然容易上火。
“五郎,你这是燥性犯了,得给补骨脂减燥才行。”李奉节皱着眉,箱里的补骨脂不多,要是浪费了,其他将士就没药可用了。正发愁时,烽燧外传来一阵驼铃声——是往来于焉耆和龟兹的胡人商队,为首的胡商叫木合塔尔,常年给烽燧送粮食,和李奉节很熟。
“木合塔尔,你知道怎么给补骨脂减燥吗?”李奉节赶紧迎出去。木合塔尔笑着从驼背上的布包里拿出个陶瓶:“这有何难!我们胡人用补骨脂时,都用葡萄酒泡三天,再炒黄,燥性就没了,还能让药性更温。我父亲年轻时,得了腰痛,就这么用,既治好了病,又不上火。”
李奉节赶紧拿出仅剩的补骨脂,按木合塔尔说的,倒进陶瓶,加了些葡萄酒——烽燧里正好有都护府赏赐的西域葡萄酒,平时舍不得喝,此刻倒派上了用场。三天后,他把泡好的补骨脂倒出来,用文火炒到发黄,褐色的籽儿泛着油光,闻着有股淡淡的酒香,没了之前的辛燥气。
他把炒好的补骨脂磨成粉,给陈五郎配了少量胡麻籽,用温水送服。“这次少放些胡麻,胡麻也偏温,免得再上火。”陈五郎服了两天,口干、嘴角燎泡的症状就消了,腰痛也没再犯;剩下的补骨脂,李奉节按同样的法子炮制,给另外两位将士用,也都没再出现上火的情况。
木合塔尔离开时,李奉节特意送了他一袋军粮:“多谢你的法子,不然这补骨脂就浪费了。”木合塔尔笑着说:“我们胡人在西域,全靠这些民间法子治病,哪有什么稀奇!”李奉节回到军帐,在文书上补记:“补骨脂用葡萄酒泡三日,文火炒黄,可减燥性,治虚火体质将士腰痛。此法得自龟兹胡人木合塔尔。”篝火旁,文书上的字迹渐渐干了,李奉节忽然觉得:这塞北的医药实践,就像烽燧的炊烟,连接着中原的药材、西域的智慧,而那些口传心授的法子,比书本上的文字更鲜活,更能应对塞北的苦寒。
上卷 四 文书记录传经验 本草先兆藏烽燧
开元二十二年春,焉耆的风沙渐渐小了,都护府的补给队终于抵达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带来了新的补骨脂,还有一卷新的《戍边医药文书》,让李奉节把半年来的病案整理进去,以便传给其他烽燧的军医。
军帐里,李奉节借着春日的阳光,翻开之前的记录文书,上面记满了将士的病案:王忠的肾阳虚腰痛、刘三郎的寒湿痹痛、陈五郎的虚火腰痛,还有张二郎的轻度腰痛——张二郎只服了五天补骨脂胡麻汤,就完全康复,后来还成了烽燧里的“药讯传递员”,把补骨脂的用法告诉了邻近的麻扎塔格烽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