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官,您这记录得真详细,连炮制的法子都写了!”补给队的医官赵奉先凑过来,看着文书上“葡萄酒泡炒补骨脂减燥”“外用加生姜桂枝”的字样,忍不住赞叹,“我们轮台烽燧也有将士得腰痛,就是不知道怎么调整,总有人上火,您这法子正好能用!”
李奉节笑着把文书递给赵奉先:“这些都是实践出来的,比如胡麻籽的用量,年轻将士少放,年老的多放;寒湿重的加生姜,风邪重的加防风,没什么特别的诀窍,就是得盯着将士的反应调整。”他指着文书上“婆固脂十斤,用去六斤,治愈将士七人”的记录,“你看,这十斤补骨脂,比十副麻黄汤还管用,将士们康复得快,守烽燧也有劲儿。”
赵奉先翻到文书最后一页,上面画着补骨脂和胡麻籽的模样,旁边写着“婆固脂,褐色,粒如小指,温肾治腰痛;胡麻籽,浅黄,益精,配之效佳”,忍不住说:“您这画得比《本草经集注》里的还清楚!那本书只说补骨脂‘温肾’,却没说配胡麻,更没说外用的法子,您这文书,往后说不定能成医书的底子。”
李奉节摇摇头:“我就是个戍边军医,哪敢想医书的事,只盼着这些记录能帮到其他烽燧的将士。”他把新到的补骨脂放进木箱,和之前剩下的胡麻籽放在一起,又在新文书上写下“开元二十二年三月,新调补骨脂十五斤,续供将士疗疾,炮制依前法,配伍随症调整”。
春日的阳光透过军帐的缝隙,落在文书上,“婆固脂”三个字泛着浅金色的光。远处的戈壁上,戍卒们正在操练,口号声回荡在烽燧之间。李奉节望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烽燧里的文书,虽不是什么传世医典,却是唐代塞北医药实践最真实的印记——它记录着补骨脂如何在寒风里温暖将士的腰腹,也记录着中原药材与西域智慧如何交融,而这些,或许就是后来《本草图经》里“补骨脂得胡桃、胡麻良”记载的最早源头。
风沙又起,李奉节赶紧把文书收好,放进木箱的最底层——那里还压着开元二十一年的旧文书,两卷文书叠在一起,像两枚厚重的印章,刻下了唐塞补骨脂的第一缕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