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章 入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是成绩,是我们的成绩!”麻三田站在一旁,满脸激动,声音洪亮地喊着。

大家受其感染,也跟着纷纷高呼起来。

“对,是成绩,而且是了不起的大成绩!我们在这个山洞里,度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光,但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山洞见证了我们的泪水,更承载着我们的喜悦与幸福。当初各小组都在这山洞里的时候,尽管环境混乱,可我们没有让生产受到丝毫影响。燕子沟的办公房在年初建好后,领导和部分小组人员搬了出去,山洞里的炕空出了不少。到了春夏之交,又新来了五十六个人,洞里一下子又热闹了起来。随着家属区的完工,山洞里的炕,终于彻底空了下来。

同志们,这次火车拉来的同志更多,有七十多名职工,还有好多家属呢。咱们三线的队伍壮大啦!而且,转业的同志、地方上的同志也都来了,五湖四海的人齐聚于此。大家想想,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就像毛主席说的,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在这里,我也要问问大家,这段时间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学到了,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说话间,刘海福抬起手臂,瞥了一眼手表,接着说道:“我就不多说了,同志们!领导关怀着我们,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让副主席放心。最后我再说一句,大家赶紧回家做饭、接家属。家属还没来的同志,也别闲着,去帮着做点事。”

“我就讲到这儿,小会,你还有什么要讲的不?”刘海福回过头,看向张小会。张小会摆了摆手,表示没什么要说的。

刘海福大手一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高声说道:“散会,都赶紧回家吧!”

傍晚,承载着奔赴三线人员的车缓缓驶来。

像冉海一家全员到齐的情况并不常见,三线后勤筹备组为他们分了住房,随后带领他们前往住处。

冉海一家人打开房门,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收拾屋子、摆放物品,期间还就着干粮,简单吃了几口。

多数家庭都忙碌到后半夜,才终于安顿下来。

不过,有几户人家对分配的房间不太满意,提出重新选房的要求,为了这事儿,他们折腾得一夜都没合眼。

像刘海福这样提前做好准备的家庭不在少数。

他们早早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家属和孩子一到,一家人搬着东西进屋,稍作整理,就吃上了热乎的饭菜。

当然,在那个物资不算充裕的时期,能像刘海福家这样在饭菜里吃到肉的,实在是不多。

这晚的事,李风顺什么也不知道。

因为他在草尖岭上累了,蜷在车厢上睡着了,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

天未亮,李风顺醒了,他是饿醒的。

火炕上,两个哥哥在旁边睡觉,盖的还是那个有粉花的棉被,枕头还是那灰土色的粗布枕。

借着月光,趴在炕上观看,炕靠南窗,房间从东到西不到3米,从南到北不到4米,炕占了近一半。

炕上靠着西墙,摆了一个新的炕柜,炕下有一较长的木凳及一张木桌,地面的红砖铺的很平,缝隙很小,门在东,这凳、桌、柜以前没见过。

长凳上堆着衣服,他下了炕,找到了自己的衣服,穿好。

轻轻拉开门,掀开一半截的白门帘,转头看了看窗户,心想这帘不如放在那。

进入厨房,东边有一扇门及一半的白门帘。

他听到了爸爸的鼾声,想那是父母的房间。

南边也有一门,两米多宽的厨房,靠近门的两侧,搭了两个灶台,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西面的大,东边的小。

大的放置一口四仞大铁锅,小的放一小铁锅。

大铁锅是从市里带来的,小的不清楚。

转了一圈找到了水缸,水缸靠在北墙边,缸上的桶盖是爸爸用木头做的,这个他认识。

桶盖上有机关不用掀整个桶盖,从一边拉下机关,上面就会出现一个不大的缸口,水舀子从缸口伸进去便可舀水。

他记得从奎龙带来两口大缸,一是水缸,二是酸菜缸。

舀起水喝了一大口,感觉味与奎龙的水不同,有点咸。

他没有多想,转向厨柜,厨柜也是爸爸打的,三门的柜,下面还有三个抽屉,柜顶边三面围板比柜顶高了少许,放东西不会从两边后面掉下。

拉开柜门,拿出一个白面馒头和半根大葱,一边啃一边向门口走去。

拉开门栓,打开门。

圆圆的白白的月亮下,灰暗的云贴在了山峰上,仿佛伸手可触。

他好奇的前后左右溜达看着,新家建在山坡上。

山坡上有许多的平房,平房下有许多的楼房。

他的家在一排平房的偏中位置,前有楼,后有平房。

楼房是两层的,楼上、楼下各有6户门、6个大窗、6个小窗。

而自己家只有两个大窗和一个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