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下午的走访更加顺利。有了务婆和吴家的示范,几乎每家都拿出了比预期更多的物资:珍藏的药材、祖传的银饰、甚至有一家贡献了一头还没断奶的小羊羔。龙安心的布包渐渐被各种颜色的绳结填满,每个结都代表一个家庭的信任与期待。

傍晚回到合作社清点物资时,龙安心又一次被震撼。除了务婆的银元宝,村民们贡献的实物总价值远超预期——按市场价估算至少有十五万元,足以渡过眼前的危机。

"现在怎么变现?"他看着满屋子的物资发愁。

务婆神秘地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个老旧的翻盖手机,拨通了某个号码。二十分钟后,一个穿着时髦的苗族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赶来,自我介绍叫杨帆,在县城开民族工艺品店。

"务婆的电话就是圣旨,"他笑着检查那些绣片和银饰,"这些我都能收,价格比汉人老板高两成。"

更让龙安心惊讶的是,杨帆居然认识那些绳结。"阿勇家的是蓝色蝴蝶结,欠他三斤谷子...阿公的是红黑双股结,欠他五斤..."他如数家珍地报出每户的出借情况,仿佛那些绳结是再明显不过的文字。

"你...怎么都认识?"龙安心忍不住问。

杨帆大笑:"我是务婆的孙子啊!从小玩这些绳结长大的。"他拿起一根绿色带黄点的绳子,"这是我姨妈家的,绿色代表她丈夫是护林员,黄点代表她家有两个孩子在读书。"

交易进行得异常顺利。杨帆当场支付了五万元现金作为定金,承诺一周内结清余款。他还主动提出帮忙联系州府的药材商,把那些野生药材卖出更好的价格。

"等等,"龙安心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绳结给了杨帆,我们怎么记住谁借了多少?"

务婆和吴晓梅相视一笑。老人家从角落里拿出一个编了一半的竹篮,龙安心这才发现篮子的提手上已经按照一定规律缠满了彩色丝线——正是今天所有绳结的复制品。

"这才是真正的账本,"吴晓梅轻声说,"会挂在合作社的墙上,每个人都能看见。"

夜深了,龙安心独自在合作社整理最后的账目。现代会计思维让他忍不住将一切转化为阿拉伯数字和电子表格,尽管知道村民们根本不会认可这种记录方式。火塘里的火焰渐渐变小,屋外传来阵阵蛙鸣。

"还在忙?"吴晓梅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龙安心接过碗,突然注意到吴晓梅手腕上多了一根银色丝线——和她父亲那根一模一样。"这是..."

"阿爸给我的,"吴晓梅抚摸着手腕上的绳结,"代表我是下一任'账房歌师'。"

龙安心第一次听说这个称谓。吴晓梅解释说,在传统苗族社会里,负责记忆债务和分配物资的人往往由歌师担任,因为他们擅长用歌谣和绳结记录复杂信息。

"我小时候跟祖母学过一点,"她拿起那篮绳结,轻轻哼起一首旋律简单的歌谣,"蓝绳三转是阿勇家,借出谷子三斤半..."

龙安心入迷地看着她将几十户人家的借贷信息编成一首长达十几分钟的歌谣,每个音节都对应着绳结的某个特征。这简直像是活着的数据库,用声波和纤维而非硅晶和电流存储信息。

"能教我唱吗?"他问。

吴晓梅摇摇头:"得先学三年的基础歌谣。"看到龙安心失望的表情,她又补充道,"但你可以用这个。"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长方形的小木片,上面已经刻了几道浅浅的痕迹。"刻木记事,"她解释道,"汉人也有过的。一道代表一万,一个小叉代表五千。"

龙安心摩挲着木片上的刻痕,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务婆坚持不用他的电子表格。这块木头记录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整个村子的呼吸与心跳。当他在上面刻下第一道痕迹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刀锋的阻力,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

"谢谢,"他将木片郑重地放进贴身口袋,"我会保管好。"

吴晓梅点点头,开始收拾散落的绳结。火光映在她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龙安心想起她父亲那个蝴蝶绳结,突然问道:"为什么你阿爸的结是蝴蝶形状?"

"因为..."吴晓梅的手停顿了一下,"那是我阿妈设计的样式。她去世前最后一个作品。"

龙安心不知该如何回应。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但奇怪的是并不尴尬。最后是吴晓梅先开口:"明天要去县里卖药材,早点睡吧。"

她起身离开时,龙安心突然叫住她:"等等。"从抽屉里取出那块记录着百家谷债务的木片,在上面郑重地刻了一个小蝴蝶图案。

"这样,"他将木片递给她,"你阿妈的蝴蝶也会记住今天的承诺。"

吴晓梅的眼睛在火光中闪闪发亮。她接过木片,轻轻触碰那个粗糙的蝴蝶刻痕,然后做了个让龙安心心跳停滞的动作——将木片贴在额头片刻,苗族表示最高敬意的礼仪。

"晚安,汉人小子。"她轻声说,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龙安心独自坐在火塘边,胸口那只银蝴蝶似乎在发烫。桌上的电脑屏幕早已变暗,反射出他疲惫却平静的脸。窗外,一轮满月升上山巅,距离桑耶公的考验只剩三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