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梦见双鸟托梦,"云麓将鸟巢挂在亭外的柳树上,"说喜欢这带花香的窝。"
沈砚秋指着巢边悬挂的贝壳风铃:"风吹铃响,可替它们驱赶松鼠。"他忽然指向溪面,"看!它们来了。"
只见戴胜与山椒鸟一前一后掠过水面,戴胜的翅膀已完全康复,扇动时带起的风拂过水面,惊起串珠般的水花。山椒鸟忽然俯冲,叼起水面的一片浮萍,放到鸟巢里,倒像是在布置新房。
"‘矫健身姿掠水长’,"煜明轻笑,"这山椒倒像是个勤快的主妇。"
云麓从袖中取出三片银杏叶,用细丝线穿成风铃:"昨日在荒原看见的,觉得配这鸟巢正好。"他将风铃系在巢边,阳光穿过叶片,在地上投下三片小小的阴影,宛如三只迷你的鸟儿。
沈砚秋展开新画的《双鸟筑巢图》,画面中两只鸟儿在柳树上交颈而立,巢边的风铃与蔷薇花相互映衬,正是"共绘溪间妙景章"的真实写照。煜明望着画中鸟儿的眼睛,只觉那墨点竟似活了过来,盈满了对自然的欢喜。
"该给它们起个名字,"云麓忽然说,"戴胜叫‘端仪’如何?山椒便叫‘燃羽’,既合它们的模样,又有咱们的雅趣。"
沈砚秋点头称是,从怀中取出个小陶罐,里面装着他特制的鸟食:"‘端仪’喜食甲虫,‘燃羽’爱啄野果,我混了些碎核桃和桑葚干,想必合它们胃口。"
煜明望着在巢中蹦跶的双鸟,忽然想起《临江仙》里的"此中真妙趣,自在似神仙"。从前他总以为"自在"是远离尘世,如今才明白,自在是与知己相伴,与万物共情,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命的奇妙。
午间时分,双鸟忽然振翅飞起,在溪亭上空盘旋三匝,才向着远山飞去。云麓望着它们的背影,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张素笺:"险些忘了!昨日替煜明的《禽语词稿》作序,你且看看。"
煜明接过读道:"‘禽有语,心有音,三友相聚,便是人间好时节。’"他抬头望向云麓,后者正望着双鸟消失的方向微笑,玉笛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沈砚秋将空了的鸟食罐收进画箱:"明日去岳麓山采些野莓,给‘端仪’和‘燃羽’备着。"他忽然指着柳树上的鸟巢,"你们说,它们会不会带幼鸟来见咱们?"
云麓大笑,笑声惊起几只蝴蝶:"若真带了,咱们便再编个 bigger 的巢,说不定还能办个‘禽鸟诗会’!"
煜明望着蓝天下轻轻晃动的银杏叶风铃,听着远处隐约的鸟鸣,忽然觉得胸腔里满是要溢出来的欢喜。这欢喜不是来自诗词的工整,亦不是来自仕途的顺遂,而是来自与友相伴的每一个瞬间,来自双鸟振翅时带起的那缕微风,来自自然中每一个微小而鲜活的生命。
"走,"他提起画箱,"去荒原看咱们的银杏苗。说不定,‘端仪’和‘燃羽’正在那里等咱们呢。"
三人并肩走出溪亭,阳光落在他们肩头,将影子拉得老长。柳树上,银杏叶风铃轻轻作响,与远处的鸟鸣、近处的溪水声,共同织成了一曲《云麓词心录》的终章——那是属于知己的歌,属于自然的歌,更是属于每一个懂得"此中真妙趣"的灵魂的歌。
后记
本章以"双鸟"为核心意象,将三首禽鸟词转化为友情的三重镜像:溪亭观鸟见自然之趣,竹坞救鸟显相助之情,雨夜联句悟灵犀之境,晴日放歌证相伴之暖。通过"色彩描写具象化诗词意境"(如橙红羽色、翠叶碧水)、"动态细节呼应词中动词"(如"一飞一展翩入水")、"对话融入诗词赏析"(如联句诗化用词句)等手法,使文学意象与人物情感自然交融。双鸟从"邂逅"到"筑巢"的过程,暗喻友情从初遇到深厚的蜕变,而"风铃鸟巢"等道具则成为情感的物质载体。最终以"银杏叶风铃"与"远山双鸟"的意象收束,既呼应前文的自然哲思,又暗示友情如禽语心音,虽无形却永恒,为《云麓词心录》系列增添了灵动的自然诗魂。